威寧彝族工匠群體“果”支系來源淺析*
摘要:威寧彝族“果”支系人口較少,已成為邊緣化的弱勢群體。其族群以篾編行業為突出特征,形成婚姻等社會關系的狹窄紐帶。其來源記載很少,與口述歷史時空不能對接。從工匠行業的傳說中,可知“果”與鐵匠“臘夠”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并同源于古代農耕社會,是“夷濮”、“夷僰”族群的現代遺存。
關鍵詞:彝族“果”支系;工匠特征;歷史來源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北部靠近云南彝良、昭陽和會澤縣(區)的云貴、兔街等鄉境,分布著自稱“果”、漢稱“干彝”的彝族支系,是個傳統文化保留較完整,但被當地漢族和其他彝族支系主流文化邊緣化的弱勢群體。
一、彝族“果”族群現狀簡介
從彝文獻看,彝族古代社會里“夠果”工匠群體的后裔,廣泛分布在云貴高原廣大地區,如云南楚雄、曲靖、昭通、紅河,貴州畢節、六盤水等地,均有散居。[1]P14-15威寧彝族“果”族群即是彝族古代社會“夠果”工匠群體的部分后裔。據威寧的“果”自己描述,現在好幾個“果”聚居點,很早以前就一直有“果”居住?!胺ò⒑?、木措簸箕寨、兔街樂園、馬踏、逮崴、昭通市彝良縣梭灣自根有篾匠”(口述記錄)。2006~2007年,筆者在威寧“果”支系的社會中學習、生活、調查了半年時間,記錄近50 萬字的文字信息,并附有大量照片和錄像資料,寫成博士論文。
目前威寧的“果”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聚居點:云貴鄉馬街村(下轄巖腳、陡卡、馬街、石水、青山、雙龍六個組)、雪山鎮大發村(下轄大發廠、石埡口、砂子坡三個小組)、雪山鎮紅旗村大水塘小組(含大水塘和營腳兩個寨子)和兔街鄉樂園村篾匠寨(也稱簸箕寨)?!肮弊迦耗壳叭丝诓怀^4 000 人,由于近百年彝族歷史巨變的原因,民主改革前該族群人口也沒有超過現在的數量。
其中,云貴鄉馬街村“果”人口最多,有217戶(見表1),雪山鎮大發村的幾個“果”聚居點緊鄰云貴鄉馬街村,所以形成了以馬街村為中心的最大的“果”聚居點。該村的“果”共107 戶(見表2),其中石埡口的雙龍橋組與馬街村的雙龍組隔著一條小河緊緊連在一起,行政區劃上將這些居住在一個院子里的“果”分別劃屬雪山鎮大發村和云貴鄉馬街村。而兔街鄉樂園村第二村民小組是另一個重要的“果”聚居點,該寨分上下兩個自然寨子,九十多戶家庭中除了少數幾戶漢族和苗族,其余全是“果”(見表3)。雪山鎮紅旗村大水塘小組的“果”,全部是土地改革時期及以后才從其他聚居點遷去的移民,現在有40多戶。
表1 云貴鄉馬街村“果”家庭戶數
表2 雪山鎮大發村“果”家庭戶數
表3 兔街鄉樂園村“果”家庭戶數
威寧的另一個彝族支系“臘茍”族群,與“果”族群共同以傳說中開天辟地的神工神匠夠阿婁、葛阿德為始祖,并反映在婚喪歌、敘事、敘史歌等歌詞中。筆者在威寧縣兔街鄉篾匠寨(樂園)和云貴鄉馬街村(馬街)調查時,當地的“果”族群村民就講述了許多關于“臘茍”和“果”的古代故事。他們普遍認為“臘茍”和“果”過去是相互通婚的,只是到了某一個歷史時期,因為某些原因才不再彼此開親。由此可以看出,這兩個族群古時同出一宗或分支很近,這種歷史的影子還留在記憶深處,成為口述史:“以前我們篾匠和鏵匠開親過。go la gou zhi fu(果同臘茍開親),zhi fu:開親。后來因為他們nou yi(彝姓)不同我們的,才不開親了”?!斑^去我們和臘茍開親,后來因為他們把我們好的姑娘說去,我們家要去說他們家姑娘又不放來,我們就氣了,不和他們開親了。la gou man zai,go ti qi mo no(臘茍長得不漂亮,果不愿嫁給他了)?!?/p>
長期以來,“果”族群內部結成了緊密的通婚圈,在民主改革前的彝族傳統社會里,“果”就世代進行職業群體內通婚,形成了事實上的職業群體內婚,即行業內婚。
二、“果”在彝族社會中的階層定位和行業特征
(一)“果”的階層定位
一般認為,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在父系氏族社會早期,彝族奴隸制社會就產生了,并基本形成了幾個大的階層群體:茲、摩、畢,即君、臣、師三位一體?,F有關于彝族等級社會結構或政治結構的研究,也基本僅限于將彝族社會劃分為茲莫、諾伙、曲伙、阿加、呷西五個等級,其中茲莫和諾伙是統治階級,曲伙、阿加和呷西是被統治階級。而這樣的劃分又幾乎都是以民主改革前四川涼山彝族社會為基礎來分析的,以偏概全的結果,嚴重歪曲了彝族社會歷史變遷的本來面目。事實上,在我國西南地區廣泛分布的彝族,由于自然條件差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又因歷代封建統治者的有意隔離統治,所以各地社會結構并非如此整齊劃一,民主改革前涼山彝族社會的社會結構,并不能夠代表各地彝族傳統社會的社會結構。
20 世紀50年代開展的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大調查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威寧龍街、狗街、大街等地彝族中絕大部分人口屬于自由民階層。他們雖然租種土目或黑彝地主的土地,但不是娃子,不種“人租”地,有一定人身自由,可以隨便外出,自由選擇租佃關系和職業。按當地習慣,自由民又分為白彝、紅彝、干彝等。其中白彝有大白彝和小白彝之分,彝語稱白彝為“吐”,含看守之意。彝語稱紅彝為“臘茍”,因其大多會鑄造鏵口的技術,漢語稱他們鏵匠。彝語稱干彝為“果”、“果濮”,一般均會編制竹器,漢語口頭習稱他們為篾匠。[2]P55-56由此可見,在民主改革前的貴州威寧社會,除了作為彝族傳統社會中統治階級的土目、黑彝和作為被統治階級的部分“頗者”即丫頭、娃子之外,還存在著一個介乎兩者之間并且人口較多、跨越支系的自由民階層,這是與民主改革前的涼山彝族社會截然不同的社會結構,也是一個尚未引起學界深究的威寧彝族傳統社會里特有的社會階層。今天仍然生活在威寧的彝族“果”族群,是一個歷史上的自由民階層的現代遺存,并非以訛傳訛的漢文獻記載的“黑貴白賤,干彝最賤”之見。
(二)“果”的工匠群體特征
彝族“果”族群,漢史志稱“干彝”、民間稱“篾匠”,又有“青彝”之稱,①彝族內部稱他們為“果濮”,自稱“果”。他們認為“自己是彝族,但是因為會編制篾貨,所以又不同于其他彝族”?!肮笔来跃幹企洖樘厣睒I,如周圍民用竹簸箕、竹篩子、竹籮籮、竹花籮、馬籮竹器等,均來自“果”的辛勞。這是他們被稱為篾匠的直接來源?,F在篾匠這一他稱已經轉變成為他們對外交流的自稱。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彝語,與自己人內部交流或與其他彝族族群交流時自稱“果”,使用漢語同苗族、漢族等族群交流時則自稱“篾匠”,有時自稱“彝族”。
田野調查發現,現在仍然在編制篾貨的“果”,普遍自稱篾匠或“果”,也很樂意別人稱呼他們篾匠。他們認為篾匠和木匠、石匠一樣只是一種稱謂,因為世代編制篾貨,所以叫篾匠,是對他們從事職業的一種肯定。但已經不再編制篾貨的“果”,則不愿別人稱他們篾匠,認為這是一個帶有歧視意義的稱呼,他們都自稱“果”或“彝族”。這種意識正好證明“篾匠”之稱源于特色職業。
有學者認為民主改革前的彝族傳統社會中沒有形成獨立的生產門類,不存在社會分工,但這主要只能針對四川大小涼山等后進彝族地區而言。在川、滇、黔、桂廣泛分布的彝族,由于地域條件和歷史發展等原因,各地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并不一致。民主改革前的威寧彝族傳統社會,地主經濟已經有較大發展,生產力發展使當時當地的手工業也有了一定發展,只是這些手工業還沒有從農業中完全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門類,屬于不脫離農業的一種副業生產。盡管如此,一些家庭手工業逐漸形成了某支系世襲性的特征,[3]“果”就是這樣的篾制世襲族群。據調查記載,“果濮”或“果”,主要包含威寧龍街一帶地區的篾匠,他們是彝族內的一個支系,世代以編制竹器為業,成品多數運至場壩上出售,但也有部分小商販和消費者直接到他們居住地來購買。這個群體的篾貨不僅僅是自給自足的產品,已具有了商品的特征。[4]P451直到現在,威寧馬街、兔街一帶居住的“果”仍在大量編制篾貨出售,這一行業仍然是他們經濟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世代傳承下來的竹編手藝使他們整體上仍然是一個工匠群體。
三、“果”的來源口述與文獻記載
(一)來源口述
現在生活在威寧的“果”對自己族群的來歷說法,與文獻記載因時空差距太大而不能對接。主要有兩種:一種認為“果”起祖在云南,另一種則認為起祖在貴州“果”的現居地。
云南起源說:認為自己的祖先起源于云南。此說又分為兩種表述:一部分“果”認為,他們的祖先從云南東川搬到貴州威寧后,就定居在馬街?!拔覀凅呈菑臇|川搬來的。因為這里竹子好,過來做竹器,多少代不知道了,只是傳說了?!绷硪徊糠帧肮眲t認為,他們的祖先從東川搬來馬街,后來一部分人又遷回東川了?!拔覀兤鹱嬖跂|川,從東川搬來馬街住時,是在馬街海子口的位置,大約已有600多年歷史。后來,有一部分從這里搬回東川去,有500年歷史了,他們來這里居住了四五代人,來的原因不清楚,搬回去是因為嫌這里不好在?!边@兩種說法有別,但不矛盾,作為口述史,其差異不可避免。
貴州起源說:認為自己的祖先起源于貴州,而且說“果”的祖先起源地就在威寧馬街?!拔覀儌髡f以來都在馬街,云南東川的都是從馬街搬去的?!薄榜R街的se dou mo qi 和灼甫的min jie mo 都是起源地,這兩個地方隔得很近?!边@部分“果”認為,他們的祖先是被別的民族從威寧馬街趕到云南東川去的,后來從東川回來時一部分回到馬街,一部分則到了兔街。只不過他們說不清楚是什么民族在什么時候把他們的祖先趕去了東川,后來祖先又因為什么原因、什么時候回到威寧?!拔依献娓嬖V我,我們這里以前是蠻荒之地,別族把彝族趕跑了,我們篾匠就跑到東川,后來遷回時,有些就去馬街了。過去馬街的篾匠沒有我們兔街樂園多,祖先回來時還一個帶了一把谷草來?!薄绑呈菑鸟R街搬去東川的,又從東川搬回來時,有一部分就來兔街樂園了?!薄拔覀冴?兔街樂園簸箕寨)面積上有一個篾匠營。篾匠營是我們老先人手頭了,那時蠻子反,被外人追到金河(金沙江)去了。3年、5年蠻子回來驚拌一回,蠻子沒槍炮,這里的人就要修營盤。那時我們這里的營盤都有十多個。那時一代傳一代的,哪個認得是什么時候?篾匠營里都是篾匠,這個篾匠營放爛掉都百十年了,我們這些都是他們的后代?!庇纱?,彝族“果”認為威寧是他們自古以來的居住地。
以上“云南說”與“貴州說”,從敘述上看,東川與威寧分屬行政區劃的云貴兩省,似有很遠的距離。事實上,東川與威寧是毗鄰地區,空間跨度不過200 來公里,因此兩地在同一類型的彝族文化圈內,此地到彼地的遷徙不過是短距離的流動而已??磥?,口述史是難以講清楚威寧彝族“果”的來源的。
(二)彝文獻記載中“果”的來源
彝族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但由于歷史上諸多原因,漢文史籍涉及古代彝族的記述并不多,更不用說對彝族眾多支系的記載了。因此,漢文史籍中從未有關于“果”的具體記述,只有“干彝最賤”之類的不實之詞。就是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對“果”的記載也并不多,只零星見于《彝族源流》等彝文獻,并且時代和地域不清楚,很難定位時空關系。
彝文獻《六祖君長世襲譜》[5]P231-283 和《德布氏譜》[6]P195均有彝族“六祖”之一慕克克傳至第七代阿德畢的記載:“敘恒雅侯根,引出德布氏。布祖慕克克,長子克畢魯,嫡子克迫默,因威信有限,畢魯只作一代長。慕克克一代,克迫默二代,迫默鐘三代,鐘魯蒙四代,魯蒙婁五代,婁阿德六代,阿德畢七代,畢梯妥八代,梯妥諾九代,諾隴鄧十代。君為諾隴鄧,臣為諾克博,布摩莫洛佐?!卑⒌庐?,又作德布,是摩彌部、烏撒部、播勒部、羅婺部等部彝族之祖。[7]P201 德布之后第四代分為諾濮迂、諾隴鄧、諾克博三支,其中諾濮迂一支的后代即是阿德葛:“諾氏的三子,長子諾濮迂,次子諾隴鄧,幼子諾克博。在諾濮迂邑,諾諸子不和,攻破濮迂邑。有一只青鳥,對著他叫嚷:遷徙當果斷,嫡已祭嫡祖。邊說邊鳴叫。長子諾濮迂,不甘與嫡為伍,遷到北部去,住則堵發嘎,改習外族俗。諾濮迂一代,濮迂孟二代,孟阿布三代,布通采四代,采維維五代,維維阿德六代,阿德葛七代,北部阿德葛,世為阿立君,葛部大君長,曾一度聞名,布氏之葛部,就是這樣的?!盵8]P221 阿德葛,彝族“六祖”布系之后,漢稱為“干彝”(或甘彝),彝稱為“葛濮”或“果”,[9]P224其后裔分布云貴高原廣大地區,如云南楚雄、曲靖、紅河和貴州畢節、六盤水、黔西南等地?!肮奔础案稹敝悓?,威寧馬街一帶漢稱“干彝”者,亦是阿德葛之遺裔。[10]P329-333 阿德葛還是隋唐時期彝族十二部“勾則”之一。另外,彝文獻《夠葛根源》[11]P215 也記載夠阿婁、果阿德部族是能工巧匠。阿德葛傳至第七代婁余牟時稱君,以阿車舉婁為臣,阿武友覺為師,舒帕魯為工匠。由此可見,在阿德葛的第七代后裔時,古代彝族社會已經建立了君、臣、師、匠在內的社會上層結構。
彝文獻《星座論》,用人類社會的分工比擬天上的星宿,它們也分為“君、臣、師、工、帥、男、女、民眾”[12]等??梢?,彝族古代社會包括君、臣、師、工、帥、男、女、民眾等各個階層,在遠古時代作為工匠的“夠果”群體,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不過由于征戰或其他一些目前尚未探明的原因,彝族先民不斷遷徙,社會結構也必然隨之改變了。
現在,對古代彝族社會政治體制的研究,均僅限于對祖、摩、布三位一體政治結構的研究,[13]P435鮮有涉及工匠群體,將工匠階層排除在古代彝族社會政治研究之外,無疑是彝族古代史研究的一項缺憾。
據彝文典籍《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記載,彝族先民最早從今四川漢源一帶遷至今滇東北的會澤、東川一帶,然后又向各地遷移。其中彝族“六祖”中的布、默兩支東遷入貴州,[14]P44-45 所以“果”認為他們的祖先從云南東川遷來貴州威寧的口述是有歷史影子的。但鑒于威寧的“果”,幾百年來都只在其族群內部通婚,所以可以合理推斷,即使遠古時代同為工匠群體的后裔,隨著歷史的變遷,威寧的“果”早已與遠距離的彝族“果”群體割裂開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族群認同和狹小的通婚圈。因此,除了彝文典籍里的記載和“果”族群的口述史外,幾乎無法從其他族群那里獲得更準確的關于威寧“果”族群來源的看法和觀點。
如果從彝族數千年歷史的宏觀看,則有線索可供分析:黔西北最早的土著居民是以夠阿婁為標志的武濮系族群,有《戈阿樓》(即夠阿婁之異寫)英雄史詩流傳于世。史詩中的彝族“臘夠”支系與濮人融合,形成“夷濮”族群,曾分布于貴州以西至滇東的廣大地區,所謂“夷變濮,濮變夷”。秦滅蜀以前,古僰人被逼從今宜賓一帶南遷,形成龐大族群,黔西、滇東之地有夷僰之說。從此,夷、濮、僰相融,難以分辨。同時或稍后,以朱提(今昭陽)為中心的“盧夷”之國族群又現于文獻。彝族“六祖”分支,今云貴兩省烏蒙山區的彝族先民各族群經大融合、大分散、大遷徙后,分布格局基本形成,在今貴州之境主要分布有布、默兩系,又有乍、糯、侯系之遺裔。因此,黔西北是彝族的發祥地之一,[15]P14-15是彝族以土著為主的多元民族形成的集中體現。
需要再闡明的是,如前所述的“果”(干彝)和“臘夠”(紅彝)的來源不可分割。在“果”的口述史中,不斷強調兩族群過去的“婚姻關系”,同時口述史和文獻記載均稱兩族群為“工匠群體”:“果”為篾匠,“臘夠”為鐵匠,并把果阿德、夠阿婁連稱為兩類匠人的始祖。鐵匠和篾匠兩行業都是古代農業文化的產物,說明“果”和“臘夠”彝族支系均來源于農耕社會,或很早就受農業文明的影響,而夷、濮、僰族群中,僰、濮無疑也是古代農業族群,由此,“果”和“臘夠”即干彝和紅彝有歷史農業的淵源。有學者認為“濮”和“僰”是同音異寫,實為一個族群,“濮”古讀作“僰”,[16]P273 那么“果”和“臘夠”都是“濮”或“僰”了。
①青彝之稱,據威寧馬街村的楊村長(“果”)講,是20 世紀80年代后才出現的,說明這個群體對“干彝”的“干”字有自卑的理解。
參考文獻:
[1][15] 王繼超.試論古代彝族在黔西北的遷徙發展.彝學研究·第二輯[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14] 黔西北苗族彝族社會歷史綜合調查編輯組.黔西北苗族彝族社會歷史綜合調查[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6.
[3] 王繼超.彝族古烏撒地區的職業社區制探析[J].畢節學院學報,2006.
[4][13] 貴州省地方志編撰委員會.貴州省志·民族志(上冊)[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
[5] 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彝族源流(第十五卷)[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3.
[6][7][8][9] 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彝族源流(第十八卷)[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4.
[10] 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彝族源流(第十一卷)[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1.
[11] 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彝族源流(第七卷)[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1.
[12] 王正賢.試論彝族古代氏族部落的形成[J].貴州民族研究,1998,(2).
[16] 馬曜主.云南各族古代史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
作者簡介:盧春梅,女,彝族,貴州威寧人,云南民族大學講師,博士。
原載:《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03期。
申明:本文從公開互聯網平臺轉載,并經彝族人網重新編排,旨在公益宣傳彝族文化和彝區發展。版權歸屬原作者和媒體所有,如涉及版權事宜請與我們聯系進行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