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彝族祖靈信仰對彝族文化的影響
摘要:彝族的祖靈信仰就是對祖先靈魂抱堅定的確信感和深刻的尊敬感的意識傾向。彝族祖靈信仰及伴隨它的各種儀式、活動對于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傳播;對于促進彝族藝術的發展;對于彝族家支、家族制度發展;對于促進民族認同,增強民族內聚力;對于彝族宗教的形成;對于彝族社會倫理道德的構建;對于知識傳播皆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彝族祖靈信仰;彝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139(2012)04-0117-7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區,在中華民族大家庭里,彝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的民族。在彝族的民間信仰中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如天崇拜、地崇拜、石崇拜、火崇拜、水崇拜、日月星辰崇拜等)、圖騰崇拜(如虎圖騰、竹圖騰等)、“吉爾”崇拜(“吉爾”系涼山彝語,意為寶貝、運氣,指幻想中的某些具有神奇力量的事物,“吉爾”崇拜實際上是一種靈物崇拜)等傳統俗信。在歷史的進程中,以祖先崇拜為核心的祖靈信仰逐漸成為了彝族信仰的核心,也是其宗教活動的中心。
彝族祖靈信仰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彝族的神話傳說,音樂舞蹈,書法、繪畫、剪紙、泥塑、草偶捆扎等藝術形式;關于宇宙、自然、人類的世界觀,習慣法、道德倫理、家族家支制度;醫學、歷算、占算、數學等科學知識等,都與祖靈信仰有著密切的聯系。彝族祖靈信仰可以說是涉及到了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研究彝族祖靈信仰對彝族文化的影響,對于繼承與弘揚民族文化、促進民族認同、促進各民族的文化適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彝族祖靈信仰的內涵
彝族的祖靈信仰就是對祖先靈魂抱堅定的確信感和深刻的尊敬感的意識傾向,也就是對祖先靈魂的崇敬和信仰。彝族的祖靈信仰內容豐富而完整,且具有很強的民族性,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靈魂的觀念與祖靈信仰
關于靈魂觀念的產生,恩格斯在《路德維?!べM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寫到:“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并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于是就產生了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于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活動。從這個時候起,人們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對外部世界的關系。既然靈魂在人死時離開肉體而繼續活著,那么就沒有任何理由去設想它本身還會死亡;這樣就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币妥遢^早形態的靈魂觀與影子、映象等有關。
影與魂。云南羅平縣《指路經》是這樣敘述靈魂的出現的:“太陽最先出,影子跟著生,日出紅彤彤,魂從影子生?!薄蹲嫔裨戳鳌分幸舱f:“世間有影子,靈魂也出現”,“你影跟著走,靈魂附在身”,“無影不會生,無影不會活”,“影子不見了'靈魂進西天”??梢?,彝族先民靈魂觀念的產生與對影子的認知有關,靈魂依附影子而存在,并通過影子來反映,無影則無魂。在這種意義上,影子似等于靈魂。彝族先民關于影子的經驗,使他們產生了靈魂可以脫離肉體而獨立存在的觀念。
像與魂。在彝語中像與魂在一定的語境中是等同的,其意義也是相關的,即靈魂與像聯系緊密,一個人的像就是其靈魂。在畢摩咒鬼、咒人的巫術中,把鬼或人像畫在木板上,以示捉住了鬼或人的魂。
名與魂。在《祖神源流》中,“影子”、“魂”、“名字”都用同一個彝文字來表示。在彝人的習俗中,人的名字與靈魂、與肉體相聯系。如涼山彝族有的人有兩個名字,除通用名外,另有一個為外人不知道的秘名,此名只在宗教儀式場合如招魂、祭祖時使用,僅限于家中長老、父母和畢摩所知。取此秘名的目的在于防止有敵意者用此名詛咒而傷害本人??梢?,名與其靈魂相同相關。在涼山彝族的送靈儀式中,人們離開祖靈箐洞時要抓起帶來的炒面往回撤,意在怕祖靈留戀生者而追來喊人,撒炒面便可堵住其口。若祖靈喊出誰的名字,誰就要丟魂而亡??梢?,人的名字與靈魂在彝人的觀念中是緊密相關的。
彝族這種影子、像和名字與靈魂相關的觀念對彝族祖靈信仰的許多儀式行為有極大的影響,如祖妣偶像的制作、剪紙祭等儀式活動中就是這種靈魂觀的體現。
彝族的祖靈觀念有“三魂說”和三靈觀念。
“三魂說”是彝文文獻中對已故祖人具有三個不同歸宿的靈魂的說法。在涼山彝文文獻中、云南武定和祿勸一帶、貴州大方彝區都有寫法相似的“三魂”的彝字。滇《敘祖白》中:“死去的人,活著的時候,都有三個影子。死了的時候,還有三個魂。有影就有魂,影魂有地方。在哪個地方?魂上哪里去?一個在神牌,一個在墳地,一個去陰間?!廊ヒ粋€人,影子有三個,靈魂有三個”。川《指路經》中:“人死有三魂,‘那依’歸祖地,‘那格’守墳場,‘那居’隨風行”。黔《指路經》中:“人死變三魂,一魂往密尼(音譯,指祖地),一魂守墳場,一魂留宗祠,享子孫祭奠”??梢?,盡管云南、四川、貴州彝區對“三魂”有不同的解釋,但就其靈魂觀念的基本形態來說是一致的。即人死后有三魂,且三魂的去向、歸宿基本相同:一魂歸祖地,一魂守祖靈牌,一魂守墳場?!叭暾f”是各地彝族祖靈觀念的基本內容之一。
在彝族人們的信仰觀念里,祖靈除了具有“三魂”即三種不同歸宿、不同去向的靈魂形態之外,還包含了游靈、家靈、族靈等多重內涵。游靈,是指后人在為已逝去的祖先制作靈牌之前四處游蕩的祖先靈魂;家靈,是指靈牌制作完成后附著于靈牌上被供奉于家中的祖先靈魂;族靈是指靈牌在家中被供奉一段時間后(時間的長短各地有差異)被送人同宗祖靈箐洞后的祖先靈魂,成為同家族或同家支共同的祖靈,受全體家族或家支成員的崇仰。若家靈最終沒有進入祖靈箐洞,便不能被視為家族或家支成員。
從游靈到家靈再到族靈的轉變,是通過一定的儀式來完成的。安靈祭是招祖先的靈魂附于靈牌并供奉于家中,實現由游靈向家靈轉變的儀式。送靈祭是將家中所供奉的家靈靈牌送人同宗祖靈箐洞,實現由家靈向族靈轉變的儀式。只有族靈才能永遠享受子孫的供奉與崇仰。
(二)祖靈信仰中的祖靈世界——祖界
彝族祖靈信仰的諸多祭祀儀式和經文都表明,彝人崇信存在一個與現實相對的另一個世界——祖界的存在,它是祖靈歸宿的最高境界。祖界在川、滇、黔、桂彝人的觀念中均指傳說中本民族祖先的發源地,也是后世祖先靈魂聚集的地方。
導靈是引渡祖靈歸祖界的重要手段,以畢摩(是通曉彝文并以經典和法器從事宗教活動的祭司)以及主祭、與祭人員唱誦《指路經》為形式,為祖靈指明歸祖的具體路徑;同時引導祖靈在途中—旦遇到魔鬼邪怪阻礙時如何解脫。
(三)祖靈的屬性
在我國研究祖先崇拜的著述中,一般普遍認為祖先是善靈,是福佑子孫后代的,如李向平認為:“祖宗的神靈始終是美善無比的,總是關懷福佑后人們的繁榮昌盛的?!钡谝腿说挠^念中,祖靈具有既能福佑后代又能致禍后代的雙重屬性。在一定條件下,祖靈可以從福佑后代轉變為致禍后代,或從致禍后代轉變為福佑后代。祖靈屬性的轉變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后代本身是否遵守祖先所定的禮儀、制度、規范等;二是祖靈本身與現實生活中的人一樣具有作祟的意向或者是祖靈被鬼怪所糾纏、祖靈筒遭鼠咬。正是這種祖靈屬性的可塑性、可變性,為彝族祖靈信仰中豐富多彩的祭祀禮儀、巫術行為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二、彝族祖靈信仰的行為活動
彝族的祖靈信仰不只是一種觀念,同時還是一種行為。在彝族祖靈信仰觀念的基礎上產生了豐富多彩的祭祀儀式或活動。
(一)送靈與招魂中的指路儀式
指路儀式是彝族喪祭和送靈祭儀式上最主要的活動之一。此儀式的主要行為,一是法具神扇的運用,二是畢摩念誦《指路經》。念誦《指路經》的目的,一為祖靈指明回歸祖界的路徑,即送靈;二為活人靈魂指路返回人間,即招魂。
(二)獻祭與祈禱
獻祭是彝人向祖靈奉獻祭品的宗教行為。祈禱指用語言的形式直接述說獻祭的目的、愿望、要求。獻祭與祈禱總是結伴而行,其性質是以奉獻禮品和祈禱之言詞來換取、求得神靈的福佑和恩賜。
獻祭包括了牲祭、藥祭、紙祭等形式。
1、牲祭是以犧牲作為與祖靈交往的媒介。祭牲的數量多、種類多、祭法多,使用的場合也較多。
2、藥祭是以藥作為祭品,祭獻祖靈。在給祖靈的獻藥儀式上,由畢摩為祖人吟誦《獻藥經》。
3、紙祭是向祖靈祭獻紙做成的各種物品。各彝區紙祭的形式不同,主要有剪紙祭、紙棚祭、“咯補”喪幡祭三種。剪紙祭是指用紙剪出各種物品的圖案獻祭祖靈。紙棚祭指搭紙棚(彝語“塌于伯”)祭祀祖靈?!翱┭a”喪幡祭是指出殯前,焚化各種紙做的祭品,并由畢摩念誦經文。
(三)巫術
在彝族的祖靈信仰行為中,巫術與獻祭、祈禱行為往往是彼此混雜、互相交織的。巫術是準宗教現象,幻想憑借“超自然”的力量影響或控制外界和自然力。彝族祖靈信仰中有為祖靈定靈、送靈的“定靈術”、“送靈術”,為祖靈除病的“出疾術”、“祓祟術”,為后代招魂以及替后代向祖靈求繁衍的“招魂術”、“繁殖術”,還有探測祖意以定吉兇的“占卜術”等。
三、彝族祖靈信仰對彝族文化的影響
(一)彝族祖靈信仰活動對繼承和傳播民族文化的作用
在送靈與招魂中的指路儀式中,畢摩以及主祭、與祭人員要唱誦《指路經》。唱誦《指路經》的主觀目的是為祖靈指明歸祖界的路徑,同時引導祖靈在途中若遇到魔鬼邪怪阻撓時如何解脫,但是客觀上卻起到了保存、繼承和傳播民族文化的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繼承和傳播民族文學方面的價值
《指路經》是一種集歌謠、歷史傳說為一體的宗教文獻,其語言精煉,生動活潑。句型一般以五言詩體為主,輔之以三言、七言、九言、十一言等長短不同的句式。同時,《指路經》用語古樸,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順敘、逆敘及夸張等修辭手法,增添了文獻的文學魅力,特別是所運用的比喻手法貼切,質樸易懂,富有濃郁的民族生活氣息。如涼山彝族《指路經》中寫道:“逝者爾一人,逝時如日耀,生時如月美,在世百事順,壽長如松柏”,“爾居三片地:杉林一片地,走獸成群群;沼澤一片地,禽畜黑點點;松林一片地:稼穡綠嫩嫩,爾主三地于此方”,語言質樸、比喻手法貼切、生活氣息濃郁。在指路儀式中畢摩的誦經,對彝族文學中的語言特征、修辭手法等起到了繼承和傳播作用。
2、對研究彝區地理、彝族遷徙發展及彝族歷史的價值
首先,在送靈儀式中,由畢摩頌吟《指路經》,為祖靈指明歸祖界的每一站路線,其中的地名不能任意增減,更忌杜撰,這些地名必須是該家支在遷徙過程中所經地的真實記錄。所以有學者認為,彝族《指路經》是一副古代彝族的遷徙圖,是彝族的家譜史。那么這對于我們研究彝區地理和彝族遷徙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其次,在經文中有對沿途自然風景的描述,有對家族歷史、功績等的介紹,記錄和反映了彝族古代的喪葬習俗、等級制度、尚武思想等,此外還涉及彝族天文、醫藥等方面,無疑它對于彝族后人了解民族歷史、尊重傳統和傳播彝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3、對了解彝族社會生活狀況的價值
《指路經》有對歸祖路線途經的名山大川、風土人情、宗教習俗等各方面精練的記錄和描寫,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彝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反映了彝族人民葉落歸根的傳統心態。
(二)彝族祖靈信仰活動對促進彝族藝術發展的作用
1、舞蹈、音樂
在彝人的觀念中,祖靈歸祖之際和歸祖途中會有許多魔鬼邪怪來阻撓,因而在送靈儀式中動用大量的人員和采用各種措施來幫助祖靈。滇南的鑼鼓舞、涼山的刀舞、貴州威寧的鈴鐺舞,都是以舞樂的形式來驅鬼送靈,幫助祖靈順利回歸祖界。滇南的鑼鼓舞,是人們在鑼鼓的鼓點引導下圍圈舞蹈,一共有七十二調,常常要通宵達旦才能把七十二種舞蹈跳完。涼山的刀舞,是舞者著盛裝、握長刀,舞蹈與唱誦相結合的送靈形式;貴州威寧的鈴鐺舞,其形式是:彝人舉火把在前,四人持鈴鐺、白帕隨之,后面眾人隨鈴鐺和唱詞舞蹈;在云南、貴州彝區還以奏樂擊鼓來送靈歸祖。
在送靈儀式中的舞蹈、音樂客觀上促進了彝族舞蹈、音樂藝術的發展,我們研究現代各個彝區的舞蹈、音樂,都可以看到它們的痕跡。如: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中國花樣游泳隊就選用了涼山彝族刀舞的樂曲作為伴奏;2012年入圍參加北京舉行的全國第四屆少數民族藝術節開幕式演出的,由涼山雷波縣選送的原生態彝族民歌男子組合“雪族的音符”新作《祈?!?,其音樂就采用了畢摩誦經時最常唱到的旋律,選取了畢摩與祖靈對話時的唱詞,提煉了蘇妮(是專門從事跳神驅鬼,占卜吉兇的巫師)做法時常見的舞步。
2、剪紙
在彝族祖靈信仰的獻祭儀式中,剪紙祭是一種主要的形式,即用紙剪出各種物品的圖案獻祭祖靈。在剪紙創作中想象豐富、夸張變形,象征手法突出,但又不失真,圖案精美、品類樣式眾多,這無疑豐富和發展了彝族的剪紙藝術,并造就了彝族剪紙寫實和象征的風格。以涼山彝族的剪紙為例,剪紙的內容是涼山彝族生活的真實寫照。如火鐮,是取火用的工具,盡管今天的彝人已不再用它來取火,但仍然保留在剪紙祭中;還有搟氈篾(制作披氈的重要工具)、木勺、木盔(日常生活用具)、三角包、領花、領牌(彝族婦女特有的裝飾物)等都是剪紙的內容,且剪紙手法象征特點突出。彝族這種世代相傳、手傳心授的剪紙藝術對于豐富和充實彝族民間藝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書法、繪畫
彝族書法和繪畫的形成與發展都與彝族祖靈信仰的各種祭祀儀式、活動密不可分。
首先是在彝族祖靈信仰的各種祭祀儀式中,常伴隨畢摩的誦經。而畢摩所誦讀經書中的各種經文的書寫,體現了彝族書法的獨特個性,即取法自然,形象生動,書體變化多姿,古樸、圓潤、莊重、大方,極富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原生態風格。如經文中的象形文字,“描摹其形狀”而成字,形象而生動;經文中的會意文字,用簡單明快的線條表達比較抽象的概念,簡單易懂。這些特征既造就了彝族書法的獨特風格,也影響了現代彝文書法的發展。
其次是在彝族祖靈信仰的各種祭祀儀式中,形成和發展了彝族的繪畫藝術。這些繪畫形式具體體現為:第一,畢摩所頌經文中的插圖。這些插圖多與社會生活習俗、祭祀禮俗相聯系,內容涉及彝族史詩、哲學思想、倫理道德、天文歷法、文學藝術、風俗禮儀等。第二,祖靈祭祀儀式中繪在木板上的鬼板畫。第三,彝族人家堂上的繪畫。家堂即祭拜祖先和各路神靈的地方,云南許多彝人在家堂的正面墻上貼有家堂繪畫。這些繪畫多為畢摩所作,其中畢摩所頌經文中的插圖比較有代表性,既有具體自然的“寫實”,也有抽象的“寫意”,線條簡潔、手法夸張、構思奇巧、立意鮮明、色彩絢麗。特別是神話中支格阿龍和神馬、神雕等的畫像線條簡潔、夸張,表現生動。畢摩繪畫工具非常簡單,以礦石、鍋煙灰、動物血、豬膽汁、赤土等為顏料;以自制竹簽、棕櫚葉柄、細樹枝、雞毛、羊毛、做畫筆;以木板、羊皮、絲綢、布、土棉紙做畫布。
這些在彝族祖靈信仰的各種祭祀儀式中發展起來的書法、繪畫藝術,特別是繪畫中單純、直率、自由的畫風,質樸與神秘、夸張與寫實的技法對彝族現代繪畫、書法有著深遠的影響。
另外彝族畢摩的泥塑和草偶捆扎藝術,以鬼怪、妖魔為主體,形態夸張、怪異,手法獨特、簡。明,體現了彝民族豐富的造型藝術,對于彝族現代雕塑有深刻的影響。如現代彝族的木雕(用于建筑裝飾雕刻的門、窗、梁、柱和陳設用品等)、石雕(主要以石龍、石虎、石獅以及神像為主)、泥塑(以傳說中的人物和圖騰為題材)等,做工簡潔粗獷,造型古樸大方,都體現了其傳統的簡明、夸張、神秘,形象不求精細,但求神似的特點,都深受彝族傳統造型藝術的影響,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三)彝族祖靈信仰對彝族家支、家族制度發展的作用
在彝族祖靈信仰中,族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族靈指靈位被送人同宗祖靈箐洞,接受全體家族或家支成員的崇仰的祖先靈魂,其權能范圍也是全體家族或家支。所以彝族的祖靈信仰,無論是信仰觀念,還是圍繞信仰進行的各種祭祀活動都是以家族或家支為單位的,即各家族或家支只信仰和祭祀自己的族靈;各家族、家支有自己獨立的祭祀時間、地點。所以彝族的祖靈信仰客觀上起到了維護和發展家族、家支制度的作用。雖然在現代社會家族、家支制度已經廢除,但家族、家支的觀念和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還保留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比如,至今彝族家支習慣法(習慣法是指家支內部成員皆須遵守的不成文的家規,對每個家支成員都有約束作用)仍涉及到彝族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維護家支個體財產,保護家支安定,建立公共道德,選擇配偶通婚等方面發生著獨特的作用。
(四)彝族祖靈信仰對于促進民族認同,增強民族內聚力的作用
在彝族的觀念中,雖然祖靈信仰與家族、家支制度相關聯,各家族送靈的路線不同,具有很強的排他性。但是在祖靈的最高歸宿上目標是一致的,彝人堅信各家族乃至全彝族都歸為同一地方,即祖界,具體指本民族祖先的發源地。這種信仰使整個彝民族找到了共同的依托,對于遷徙頻繁、居住分散、歷史上沒有形成長期統一政權的彝族來說,有助于促進其民族認同,增強民族內聚力。
(五)彝族祖靈信仰對彝族宗教形成的作用
彝族民間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吉爾”崇拜等傳統俗信。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祖先崇拜逐漸趨于完善,并且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吉爾”崇拜逐漸從屬于祖先崇拜、服務于祖先崇拜。彝族的各種崇拜逐漸形成一個統一體,以祖先崇拜為核心。祖先崇拜也貫穿在彝族的各種禮制中,過程復雜,禮儀繁多,進而逐漸形成了完整的觀念、祭祀活動體系,成為了彝族宗教的核心。
(六)彝族祖靈信仰對于彝族社會倫理道德構建的影響
在彝族祖靈信仰中的一些觀念、禁忌有助于彝族社會道德、倫理的形成。如在彝族祖靈信仰的觀念中,有亂倫行為的人由于肉體的不貞潔而導致靈魂受到玷污,因此他死亡后其靈牌不能與家里成員一視同仁供奉于家中,更不能到達祖界與祖先團聚。若有亂倫行為的人,其靈牌會被單獨掛在屋外的畜圈中無人問津。到最后送靈時,還要請畢摩通過一定的宗教儀式和念經從祖籍中將其開除掉,讓它永遠成為孤魂野鬼游蕩于世,任人詛咒,任人譴責。因此,祖靈信仰中的一些觀念、禁忌也就逐漸變成了彝族社會的一些倫理道德規范、行為準則,進而成為習慣法。
(七)彝族祖靈信仰對于知識傳播的作用
伴隨彝族祖靈信仰豐富的獻祭、祈禱、巫術等活動,客觀上起到了傳播彝族文化、知識的作用,具體體現在:
1、在獻祭活動中的藥祭,傳播了彝族的醫學知識
在藥祭活動中,首先是獻藥儀式,即彝族在安靈祭儀式上向祖靈奉獻藥物的儀式活動。在儀式上要向祖靈敬獻藥物(其中混有有毒藥苗),畢摩要教祖靈分辨。其次是由畢摩為祖靈吟誦《獻藥經》?!东I藥經》是教導祖靈如何采藥、制藥、配藥,以及如何對癥下藥的秘方,并有大量關于動物藥和植物藥功效的珍貴資料,其中記載了頗具重要醫學價值的理論,馬學良先生翻譯整理了《獻藥經》,并謂此經“不啻一本倮文之本草綱目”。其中內容涉及內科、婦科、兒科、外科、傷科、胚胎、采藥和藥物加工炮制等等。彝族藥祭從主觀上是為祖先解除疾患和教祖先如何采藥、制藥、配藥,并講授秘方,客觀上在誦經的過程中傳播了彝族的醫學知識。
無論是在獻藥儀式上,還是在《獻藥經》中的彝族醫學知識都對現代彝族醫學有重要的影響。如畢摩經常采用熏、洗、蒸等三種方法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癱瘓、’瘧疾等疾病,在現代醫學中仍有—定的價值。特別是《獻藥經》中關于胎兒在母體中發育的描述:“古時人獸不相同。一月如秋水,二月象塵草葉,三月似青蛙,四月象四腳蛇,五月如山壁虎,六月始具人形,七月隨母體轉動,八月會合母親的氣息,九月生下母親懷中抱?!边@段描述,被美國學者肯尼思·卡茲納選人其著作《世界的語言》(Kenneth Ketxner:The Language of The World,Funkand Wangnalls,NewYork,1975)一書中,其對于現代醫學的價值可略見一斑。在《獻藥經》中記載的動物藥、植物藥中,有一部分至今仍在普遍使用,如熊膽、蛇膽、麝香、草果、胡椒等。而《獻藥經》中單方向復方的進步,強調藥物的互相配合,無疑也是彝醫藥對現代醫學發展的積極影響。
2、彝族祖靈信仰對于保存與傳播歷算、占算學知識的作用
在彝族的祖靈信仰中,有眾多的巫術行為,其中占卜是為了探測祖靈意向、查明吉兇禍福以獲得自己行為的指示的活動。彝族占卜的材料、方法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差異,但總體的特征是材料豐富、方法眾多,大致可以概括為兩類:第一是牲卜,包括全牲卜(在解剖祭牲前,利用祭牲占卜的方式)、內臟卜(利用祭牲內臟所顯示的征兆判斷祖意的方法)、骨卜(是取所獻犧牲,如牛、羊、豬、雞的骨頭進行占卜的方法);第二是靈物卜,它是根據做靈位、靈像等植物以及靈位本身所顯示的征兆探測祖意的占卜術,包括靈竹卜、靈草卜、靈位卜、靈樹卜、木卦卜等。五花八門的占卜材料和方法,豐富了世界占算學知識。研究東巴文化的著名學者李霖燦先生曾指出:“東巴的羊骨占是從大涼山美姑的牛牛壩彝族人那里學來的?!笨梢娨妥逭疾坊顒訉Ρ4媾c傳播占算學知識的深遠影響。彝族祭祖占卜,往往多由畢摩主持,并伴隨畢摩的誦經活動。據學者研究,彝族祭祖占卜經有《祈雞卦顯吉象經》、《雞卦書》、《祈豬胛骨顯吉象書》、《打豬膀經》、《排雞卦經》、《祈吉卦經》等。另在各種祭祖儀式中,講究擇日、擇地、擇時辰,并著有《作齋經》、《作齋不利日》、《作齋祭吉日》等。涼山彝族送靈祭主要根據《擇日經》擇日?,F代許多彝學研究者認為彝人的占卜術、擇日方法中的歷算、占算學知識堪與《周易》媲美。在以祖靈信仰為中心的活動中,豐富的歷算、占算學知識得以保存和傳播。
3、彝族祖靈信仰對于數學知識的傳承和發展的作用
伴隨彝族祖靈信仰的畢摩插枝儀式中包含了人們豐富的數學思想,如在祭祖送靈儀式中的“族人調合經插枝圖”、告慰祖靈中的“樹枝陣圖”中深深潛藏著天文、算術和幾何方面的諸多科學思想。正如學者阿牛木支認為:“涼山彝族畢摩插枝儀式不僅是數碼游戲網絡和運算法則的簡單描摹,也是各種幾何圖形能力的傳承和延拓?!庇纱丝梢娨妥遄骒`信仰對于數學知識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結語
彝族祖靈信仰及伴隨它的各種儀式、活動,展現了豐富燦爛的彝族文化。我們應注重挖掘其中合理的科學成分,以豐富、完善和發展彝族文化,促進民族認同、促進各民族的文化適應。
原載:《中華文化論壇》2012年4期 。
申明:本文從公開互聯網平臺轉載,并經彝族人網重新編排,旨在公益宣傳彝族文化和彝區發展。版權歸屬原作者和媒體所有,如涉及版權事宜請與我們聯系進行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