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和彝族的基因同源,商朝占卜依據應該是彝族八卦或伏羲八卦
商朝歷經六百年卜筮所累積的爻辭紀錄,使用的是伏羲先天八卦,或是彝族八卦,因為伏羲和彝族同源,于商末西周成書,所以實際上應該是商易,只是在西周成就易經而已。
根據方鵬(2010)(注一)彝族畢摩(文化人)帶有Y染色體M9標記,來自信奉伏羲的人群。而根據彝族研究學者王鈺老師(注二)的描述如后:
彝族人起名,父子連名譜。我在圖書館翻閱文史數據時,見到王天璽編的《中國彝族通史》,在序言中說到父子連名譜的問題,”希慕遮”到”篤慕”,其特點是父親名字最后一個字是兒子名字的第一個字,伏羲的最后一個字是”羲”字,也就是彝族人的公認始祖”希慕遮”的第一個”?!弊郑ㄒ糇g)。這樣,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伏羲與彝族人的始祖希慕遮之間是父子連名的關系,即:伏羲—希慕遮—遮竇古—古珠施—施雅黎—黎雅洱—洱軌乍…按理推此,希慕遮的父親就是伏羲了。天水市圖書館里存的《西南彝志》里說:”羲生九子,九子治理乾坤?!笨梢赃@樣認為,伏羲有九個兒子,分為九支,伏羲生的第九個兒子就是”希姆遮”了。彝族就是伏羲的后裔。
由于上古數據有限,我們無法得知確實的族群發展,但是從以上的數據得知,伏羲和彝族是處于同一個時期,而伏羲靠近中原地區而較為中原人士所知,彝族偏向西方則知名度較低。
在彝族宗教活動中也只有類似金川彝族的”八索之占”和涼山彝族的”雷夫孜”數卜卦。所謂”雷夫孜”數卜卦,據汪寧生同志介紹說:四川涼山族畢摩(彝族巫師)取細竹或草稈一束,握于左手,右手隨便分去一部份,看左手所余數量是奇是偶。如此共行三次,即可得三個數字。畢摩根據這三個數是奇是偶及其先后排列,判斷”打冤家”、”出行”、”婚喪”等事勝敗與吉兇。這種占卜法數分兩種,卜必三次,其排列和組合有八種答案:奇奇奇─非勝即敗,勝則大勝,敗則大敗(中平);偶偶偶─不分勝負(中平);奇偶偶─戰斗必敗,損失大(下下);偶奇奇─戰斗不太順利(下);奇偶奇─戰必勝,俘獲必多(上上);偶奇偶─戰斗無大不利(中平);奇奇偶─戰斗與否,無甚影響(平);偶偶奇─戰斗有勝的希望(上)。(注三)
由此我們看到,由三個相同或不同的數組合而成的一個答案,便是一卦,八個答案,便是八卦。當時如何表是奇偶數,是否又畫成卦,不敢肯定,但是我們如果將上述每個單卦所表達的奇偶數與《宇宙人文論》對照,便可以得出哎、哺、且、舍、魯、朵、哈、哼八卦的卦象。(注四)。經過彝文古籍對應漢文的八卦名,哎(乾)南、哺(坤)北、且(坎)東、舍(離)西、魯(震)東北、朵(巽)西南、哈(艮)東南、哼(兌)西北,這是對應彝族八卦的卦序,而不是對應伏羲先天八卦的卦序。
一支草稈是奇數是陽,兩根草稈是偶數是陰,易卦的爻分陰陽,陽爻畫為一長橫,稱為九;陰爻畫為兩短橫,以六稱之,因為先秦時期陰爻的形狀就是上箭頭形狀”^”,打個折,后來演變為兩個短橫。
當時的巫師只靠陰陽互動的推理,或許再加上時辰方位(當時有四方風)等因素去推斷,以及看龜裂的情況,其間應有方向的意識,因為龜卜的四角有時候會有方向或卦象的符號,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沒有”爻辭”可以做參考依據。
彝族八卦和伏羲八卦的卦序大致相同,只是有兩組卦對調,這是因為排卦的立場和觀念不同,彝族八卦是使用四季節氣陽升至夏至,再陰升至冬至,以及配合當時幼子繼承的社會通念所形成的卦序;而伏羲八卦則是以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陰陽分裂的邏輯卦序,配合太極圖運行所排序的,這個卦序比較容易理解,可能還比較有內容可以闡述,加上伏羲靠近中原,所以就通用于中原地區,而被尊稱為先天八卦。
由于這兩個卦都存在于商朝或更早的年代,而爻辭大多是采用這兩個卦的方位,所以本網站所使用的爻辭解釋和應期預測,只采用這兩個卦,而不采用后世西周才公布的后天八卦。
至于商朝巫師會不會把每次卜筮的結果做紀錄,并且隨時注記?這應該是每一個地區巫師應有的習慣吧!在安陽殷墟發現的卜甲(注五),發現有易卦和文字,經過解讀,是蹇卦、兌卦、漸卦,卜筮三次以后,認定是漸卦,所以刻印最深最明顯,并寫上貞吉兩字。
而蹇卦的卦辭有”貞吉”兩字,兌卦的卦辭”亨利貞”,而漸卦的卦辭有”利貞”兩字,顯見商代對于易卦的解讀和所謂的周易相同,那么,周易成書之前,在商代就已經有巫師對于卦象吉兇的共識了,這已經可以直接推論,應該是商易,不是周易,頂多,是因為易經成書于西周,將商代巫師經過長年卜筮紀錄做整理,在周朝傳頌而已。
(注一) 方鵬(2010)。中國人的起源:基因解讀三皇五帝。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注二) 彝族文化與伏羲文化屬同根同源?─與彝族學者的探討,https://kknews.cc/zh-tw/culture/l426qa9.html,網頁擷取時間:2021年3月17日。
(注三) 汪寧生(1976)。八卦起源??脊?,1976年4期。
(注四) 王路平、傅責中(1991)。試論古代彝族宇宙論的產生和形成。云南社會科學,1991年第5期。
(注五) 蕭楠(2010)。安陽殷墟發現「易卦」卜甲。甲骨文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頁171-178。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供參考和研究。
申明:本文從公開互聯網平臺轉載,并經彝族人網重新編排,旨在公益宣傳彝族文化和彝區發展。版權歸屬原作者和媒體所有,如涉及版權事宜請與我們聯系進行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