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護傳承中繁榮發展 ——永仁縣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碩果累累
近年來,永仁縣堅持“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傳承發展,合理利用”原則,有效推進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不斷增強民族傳統文化軟實力,民族文化在保護傳承中得以繁榮發展,為促進各民族團結積蓄了強大的文化力量。
弘揚優秀民族文化
走進永仁縣宜就鎮文化站,映入眼簾的是宜就鎮的地圖,從上面可以詳細地看到許多用彝語翻譯過來的地名,如阿朵所、他的么、木馬、地什苴……
宜就鎮獨特的自然優勢和生活習慣,孕育出了獨有的民風民俗?!俺艘妥迥曛?,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就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在這一天,我們會用獨特的過節方式——趕山街來歡慶自己的節日?!蔽幕矩撠熑私榻B。
據了解,宜就鎮每年都會舉辦彝繡培訓、純手工羊皮褂制作培訓等。當地很多人不管家住多遠,都會趕到文化站參加培訓,年長的學員有60多歲。培訓之后,文化站還會舉行學員繡品展,這些繡品沿用多種繡法,頗具收藏意義?!袄C品寄予了大家對彝族文化更好發展與傳承的希冀?!痹撠撠熑苏f。
同時,文化站還進行站內站外資源整合優化,對各功能室進行規范化建設,有宜就彝族器樂演奏傳習所、活動廣場、文化大廳等。
據介紹,宜就鎮文化站在2014年至2017年全國鄉鎮綜合文化站評估定級中被評定為“國家二級文化站”;2014年被列為“云南省鄉村少年宮項目建設工作推進會”參觀點;2018年,被楚雄彝族自治州文體局督察組評定為“文化服務功能發揮較好的文化站”,被列入“楚雄州精神文明現場推進會”參觀點等。
此外,為了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在云南省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搶救保護項目資金的支持下,宜就鎮黨委、政府設置了宜就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宜就鎮民族民間器樂制作、演奏技藝傳承保護項目等。
挖掘保護傳承民族文化
“永仁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示中心一樓由永仁記憶、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服飾薈萃、苴卻石藝、旅游文化概況、游客服務中心7個展廳組成,二樓為永仁縣文化館辦公室及各種功能室?!庇廊士h文化館尹昌泉告訴記者。
在永仁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示中心,永仁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服飾薈萃、苴卻石藝等展示內容都會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皫讉€展廳著重介紹了永仁縣近來年抓好民族文化研究和傳承、抓好民族傳統節日組織與開展、抓好民族文藝培訓、抓好民族文化宣傳、抓好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抓好民族文化資源共駐共建共享等民族文化工作的發展和成就?!币嬖V記者。
據悉,近年來,永仁縣把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經費投入,為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奠定堅實基礎。多部門多方爭取資金投入,建設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示中心、中和鎮直苴彝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中和直苴彝族賽裝樓、具有傳統民居文化元素的宜就彝人火把新村、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展示廳;修繕了中和古街夏氏故居、縣城黌學廟;在縣城、方山、維的等地設置文化文物保護標識7處;實施了宜就鎮外普拉、中和鎮古街建筑群民族傳統村落的保護工程,在縣城永定老街設置了彝族刺繡一條街等。
民族文化傳承結碩果
永仁縣堅持把民族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與文物管理工作融合發展,全縣彝族賽裝節、彝族刺繡等民族傳統文化得到較好的挖掘、保護和傳承。
目前,彝族賽裝節、彝族刺繡、苴卻硯制作技藝、彝族器樂等4個項目被省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直苴彝族傳統保護區、彝劇、雙拐、穿花衣等5個項目被州政府列入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名、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7名。
同時,永仁縣樹立了以中和直苴彝族賽裝節、蓮池民族繡花節、永興傣族潑水節、宜就彝族火把節和老懷哨山街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傳統文化節慶品牌,打造了以彝族服飾、彝族刺繡、苴卻硯、傳統食品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傳統特色產品。還編撰了《諸葛方山》《直苴賽裝》《彝族刺繡》《苴卻古硯》等具有史志性、趣味性、可讀性的四部文化名片叢書。在縣城成立了彝族刺繡協會,在宜就鎮綜合文化站成立了民族器樂演奏傳習所等。
近年來,全縣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受到國家級項目表彰3項、省級表彰8項、州級表彰17項、縣文化館、縣圖書館被國家文化部分別命名為“國家一級”文化館和圖書館,全縣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都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二級”以上綜合文化站,民族傳統文化保護成效明顯。
永仁縣在夯實文化基礎的同時,積極鞏固創建成果。完善7個鄉(鎮)63個村(社區)文體場所和設施建設項目35個,完成“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項目、“文化惠民示范村”創建項目等。
永仁縣堅持民族文化繁榮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突出開發和保護、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助推“文化扶貧”,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線,以旅游文化為切入點和落腳點,實施“互聯網+”融合發展和全域旅游富民工程;大力開發鄉村旅游文化產品,積極推進鄉村旅游文化開發建設和發展,初步形成了以永定鎮店子花卉觀賞、維的鄉櫻桃采摘等為代表的鄉村生態旅游產品;以中和直苴彝族賽裝節、蓮池繡花節、永興傣族潑水節、宜就彝族火把節、猛虎油菜花節等為代表的民族旅游文化節慶產品,以彝族服飾、彝族刺繡、苴卻硯、特色果蔬、傳統食品為代表的鄉村特色旅游商品,實施旅游文化產業扶貧帶動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