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彝族傳統節慶文化中的優秀道德資源開發
【摘要】四川彝族傳統節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包含著優秀的德育資源,是彝族節慶文化之魂。隨著四川彝族地區現代化的推進、西方強勢文化的進入,越來越多的彝族群眾關注當下的流行文化,漸漸疏離了傳統節慶文化,這導致彝族傳統節慶文化中的優秀德育資源傳承陷入尷尬境地。文化的發展強調與時俱進,作為千百年來流傳至今的彝族傳統節慶文化,梳理并做好優秀德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工作,能激發傳統節慶文化的活力,實現德育資源的當代傳承,開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關鍵詞】四川彝族;傳統節慶文化;德育資源;開發與利用
【基金項目】2015年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研究”(項目編號:AHSKY2015D06)。
四川地區生活的彝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締造了燦爛的文明。因為歷史和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彝族居住地區交通不便、條件艱苦,在這樣的環境中,彝族群眾養成了吃苦、勇敢、堅毅以及敢于同大自然抗爭的品質。彝族善于在生產生活中總結、提煉,形成了體現彝族傳統特色的節慶,比如火把節、彝族年、跳歌節與密枝節等[1],從這些傳統彝族節慶中能感受到彝族百姓的道德理念、生活習俗、宗教信仰與圖騰文化,通過此能窺探彝族豐富的德育資源。隨著彝族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彝族傳統習俗、道德習慣開始被人們遺忘。研究四川彝族傳統節慶文化中的德育資源,有利于傳承彝族德育文化,發揮傳統節慶文化中德育資源的正能量,提高彝族思想道德建設水平。
一、彝族傳統節慶文化中德育資源開發的現實訴求
(一)利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彝族是古老的少數民族,有著燦爛的民族文化。彝族的傳統節慶是彝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積淀了千百年的傳統文化,是彝族文化的瑰寶。彝族有著優良傳統,這些傳統都印在彝族的傳統節慶中。彝族傳統節慶采用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方式,展現了彝族精神世界,闡發了人們對智慧、理想與道德的向往與追求,更是弘揚彝族優秀文化與傳統彝族美德的載體,是維系社會和諧、民族團結與文化認同的精神紐帶,是彝族生生不息的動力。
改革開放后,四川彝族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彝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受到了冷遇。彝族傳統節慶文化意識開始被消解,文化氣氛也展現出西方化與商品化趨勢。彝族社會中的青少年一代,對西方節慶的首肯與對彝族傳統節慶的忽視產生明顯的反差。雖然西方節慶無可厚非,但是對彝族傳統節慶展現出冷漠,這也很值得人們去不斷深思。如果彝族失去了傳統節慶,就失去文化遺產,改變彝族的文化價值觀,進而漸漸改變彝族的文化傳統。彝族傳統節慶的盛衰,也會影響到其他民族對彝族民族文化的認識與關注。因此,注重傳承彝族傳統節慶是弘揚彝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切入點[2]。
(二)奠定德育工作的現實基礎
德育教育的實施離不開好的教育氛圍,教育氛圍對教育個體能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屬于隱性教育的重要內容,導致德育氛圍或者環境方面的因素多,既可以是具體的設施,也可以是思想心理、規章制度、精神面貌等等,這之間是彼此相通,互相滲透的,一起形成德育教育的氛圍。同時,彝族傳統節慶為彝族個體的心理感受、行為模仿等提供了文化氛圍,傳統節慶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影響著彝族群眾的行為方式和個體的思想。比如“彝族年”中所弘揚的尊老愛幼的主題,影響著對“孝”的詮釋與理解。在開展的彝族傳統節慶文化中,彝族傳統節慶蘊含的民族自豪感、親情的匯聚、互助互愛等道德理念,為彝族百姓營造了好的德育氛圍,道德價值也將隨著傳統節慶發展更為明顯[3]。因此,開展彝族傳統節慶活動,能營造好的德育文化氛圍,這是開展德育工作的基礎??梢?,開發彝族傳統節慶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對提升彝族思想道德建設水平意義重大。
二、四川彝族傳統節慶文化蘊含的德育觀
(一)淳樸的自然道德
彝族是火的民族,對火的尊重要超出對其他東西崇拜,從對火的尊敬轉向對他物的尊重,出現了諸多道德理念,彝族以他們的行為習慣彼此之間和平相待,體現了互相尊重的品質。彝族群眾對龍、鷹、虎、竹的圖騰為彝族精神特點,這一崇拜讓動植物都獲得保護,體現了自然道德觀。比如,火把節的彝族圖騰崇拜是根植于遠古時代的先民的崇拜。彝族先民認為動植物與其自身存在密切關系,人是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充分尊重自然,根據自然規律辦事,和其他動植物實現友好相處[4]。
(二)優秀的倫理道德
首先,彝族節慶服飾展示倫理道德與傳統文化。彝族服飾是彝族的族徽,彝族服飾本身具有獨特性,展示了人們之間的尊重、彼此間的關懷、對祖先的崇拜等多方面的內容,也是彝族婦女辛勤勞作的結晶。比如,在火把節等重大節慶,彝族群眾的服飾將天象、大自然、動植物等圖形在彝族服飾上有充分的體現,展現出獨有的民族文化傳統與特點,建立民族道德文化系統。服飾是彝族的符號、載體,匯聚了千百年來彝族的政治、美學、習俗和宗教等多個方面的傳統理念,是文化層次的心理積淀,蘊藏著道德因子。
其次,尊老愛幼是彝族人的傳統美德,是“孝”和“慈”的兩種理念,其中“孝”主要是對長輩強調要孝;“慈”則是對長者來說的,做到慈愛子女。彝族年中的拜年是在彝族過年三天之后,彝族群眾很看重拜年,“彝族年”是交流感情、尊老愛幼的體現。如果來拜年的人越多,主人就越能感受到人丁興旺、幸福綿長。
三、四川彝族傳統節慶文化中的德育資源開發原則
(一)德育教育與現實生活的銜接
節慶是人們對感覺深層次體驗,回到節慶中,人們才能超脫日常性活動,采用新的方式回歸到生命的深層次內涵中。彝族傳統節慶具備教化的深刻內涵,從表面來看,顯得較為沉重,一般是涉及到祭祀祖先、向善和注重儀式感,所以對彝族年青一代缺少吸引力。彝族傳統節慶文化傳承、傳統文化內涵的普及,這些都是需要去認真做的工作,需要尋找更為輕松、娛樂的方式來表達。堅持寓教于樂的原則是讓人們實現“學與玩”的有機結合,讓道德教育與彝族群眾的生活更貼近,實現知識性、趣味性和科學性的有機結合,提升彝族群眾尤其是青年一代在彝族傳統節慶活動中展現出來的熱情,讓他們能在彝族傳統節慶中受到熏陶。因為彝族傳統節慶的主題性強,再加上本身具備娛樂、教育的功能。將彝族德育資源的利用與德育教育,節慶文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發揮文化的正能量。
(二)與時俱進中的優秀傳統道德的堅守
彝族歷史是在不斷發展的,時代也在經歷發展變化,一些新的理念、資源不斷涌現,這需要道德資源在內容上實現與時俱進,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訴求。要實現彝族傳統節慶和現代生活的有序對接,需要給予彝族傳統節慶新內涵,保持彝族民族性的同時,實現與時俱進。比如彝族的“彝族年”除了進行傳統的節慶活動外,根據需要適當增加競技活動,也就是說在彝族傳統節慶內涵上做足功夫,讓彝族傳統節慶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獲得時代的認可,激發新的生命活力。在做到與時俱進的同時,也要善于保護好彝族的文化傳統,比如在“彝族年”中彝族群眾享用的多種樣式的美食與儀式,主動將相關因素調動起來,讓傳統節慶更符合彝族群眾的需要。
四、彝族傳統節慶文化德育資源開發機制
做好四川彝族傳統節慶文化中德育資源的利用,是將這些資源全面運用到思想道德建設中,為提升彝族思想道德建設水平服務。所以,利用四川彝族傳統節慶文化中的德育資源,落實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實現思想道德建設目標。
(一)做好原生態節慶文化的保護工作
開發彝族傳統節慶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必須保護彝族傳統節慶文化,需要各個方面形成合力,科學推動彝族傳統節慶文化的發展。
首先,政府在推動彝族傳統節慶文化中發揮主導性作用。組織好彝族的文化建設,為彝族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品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能。在利用彝族傳統節慶文化中,政府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護彝族的傳統節慶文化遺產,引導人們認識彝族傳統節慶文化。需要從彝族傳統節慶文化實際出發,將“彝族年”、“密枝節”等彝族傳統節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還要根據彝族傳統節慶的需要,對彝族假日進行必要的調整,同時也要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保護彝族傳統節慶資源發揮指導作用。因此,政府在推動彝族傳統節慶文化中發揮宏觀調控的主導性效能。
其次,調動各方力量保護傳統節慶文化。一是大眾傳媒要做好宣傳傳統文化工作。大眾傳媒已經成為影響彝族百姓生活、社會輿論的重要因素,面對彝族傳統節慶社會影響力減低的態勢,彝族當地傳媒要展現文化自覺性與社會責任感,通過網絡、報紙、電視和廣播等新聞媒體將宣傳傳統節慶當成重要任務,特別是在彝族傳統節慶期間,通過專家訪談、新聞報道和開設專欄節目等多種形式,多樣化宣傳傳統節慶,吸引彝族群眾關注自己的節慶。
二是做好傳統節慶文化產品開發工作。彝族傳統節慶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市場機制的效能,應該積極鼓勵商家開發符合彝族傳統節慶特點的文化產品,支持企業利用彝族傳統節慶中開展商業活動,提升傳統節慶文化和社會經濟的耦合力[5]。三是發揮社會各界去積極傳承彝族傳統節慶文化。彝族傳統節慶文化源自民間。有關彝族節慶的手工藝、神話傳說、民間藝術等是民間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要全面發揮好民間組織與個體在保護彝族傳統節慶中的重要作用。并且,還要鼓勵社會上的科研人員深入到民間去,全面挖掘彝族傳統節慶文化內涵,采用學術研究的形式記錄這些遺產,并長期傳承下去,讓彝族群眾能切實感受到彝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最后,實現彝族群眾文化自覺。對四川彝族群眾來講,保護、傳承、弘揚傳統節慶文化,既要學習并全面了解彝族傳統節慶相關的知識,又要積極踐行,參加到彝族傳統節慶文化的教育活動中。實際上,在彝族傳統節慶文化中蘊含著重要的道德內涵,這些在節慶文化中才能直觀表現出來,這些都需要個體去感悟、認同。既要從理論層面進行關注,還要和具體的文化實踐自覺緊密結合,將傳承文化與吸納先進全面結合,在實現民族認同基礎上,傳承彝族傳統文化,推動彝族文明實現又好又快發展。[6]
(二)突出彝族節慶文化底蘊,展示彝族民族特點
首先,突出彝族節慶文化底蘊。四川彝族傳統節慶是彝族優秀美德的縮影,是彝族群眾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蘊。傳統節慶主體開展一些富有特色的彝族節慶活動,提出彝族傳統節慶文化內涵,尤其是彝族年、密枝節等這些具有代表性節慶。彝族年期間,就是要彰顯彝族的辭舊迎新、興旺發達的生活主體,打造歡樂祥和、團結安定的節慶喜日氛圍。
其次,展示彝族民族特點。一般來講,人類文化是民族性、世界性的有機統一,文化本身越具備民族性,其世界性也就越發明顯,但世界性的文化在轉化成民族文化后,才更富有生命的活力。彝族傳統節慶文化是彝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所演繹的活態文化遺產,富含藝術價值、文化價值與科學價值,由于彝族所處的自然環境、民族歷史與其他民族存在明顯差異,自然彝族文化就彰顯其個性特色。全面開發彝族傳統節慶文化的道德資源,應該全面突出彝族特色,張顯彝族節慶文化色彩。彝族節慶有著顯著的彝族特色,一些節慶展現了尊重自然規律、萬物和諧的自然本源思想,注重和諧為美的理念,不僅包含以自然為取向,包含了鄰里和睦的理念,尊老愛幼、追慕先人的倫理理念,是彝族千百年來的文化積淀,呈現出不可替代性和典型的彝族特征。
(三)擴大傳統節慶德育資源的開發主體
彝族傳統節慶文化中德育資源開發主體主要是學術機構,還需要將家庭、社區等都歸入到開發主體的范疇內。特別是隨著社會發展,彝族村落在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顯現出來,村落成為彝族文化土壤,彝族文化的孕育與傳承都處在社區活動、生活之中。彝族傳統節慶是彝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開發資源需要依托村落來開展,尤其是在彝族傳統節慶到來之時,村落依托宣傳平臺,向村落內的群眾介紹彝族傳統節慶的習俗、淵源等方面的知識,并且緊密圍繞彝族節慶主題開展多樣化的節慶活動,為彝族群眾參與到傳統節慶活動中提供一個好的平臺,讓節慶文化能深入人心。踐行彝族的傳統習俗、儀式與禮節本身是德育教育的過程。彝族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家庭對彝族年青一代的影響很關鍵。因此,彝族家庭也成為彝族傳統節慶文化開發的主體。作為家長需要傳承彝族優秀傳統文化,使用優秀的理念來對子女進行言傳身教,還要將現代教育理念與彝族傳統文化精粹相結合,建立好的家庭文化氛圍。
(四)創新傳統節慶德育資源的開發形式
彝族年青一代是彝族傳統節慶文化的接班人,彝族傳統節慶文化在年輕人那里贏得市場,就需要創新開發形式。彝族傳統節慶文化是不斷發展與演變的活文化,每一階段都與時代實現了同步發展。我國彝族社會發展也處在轉型階段,物質條件、文化精神出現了新氣象,生活習俗、民俗等發生了新變化,“彝族年”、“密枝節”等為代表的彝族傳統節慶中出現彝族群眾生活的新載體。比如彝族年,原來的載體是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現在短信、電話等豐富了彝族年的新樣式。因此,作為彝族年青一代來講,也需要在繼承與創新之間,了解并接受彝族傳統文化,直至喜歡上傳統節慶。
總之,四川彝族傳統節慶文化中蘊含豐富的德育資源,既強調突出尊重自然、展現人倫道德,保護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還強調樸素的道德觀,可見,四川彝族傳統節慶文化德育資源開發,不僅有利于弘揚彝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還有利于營造德育教育的良好氛圍,四川彝族傳統節慶文化德育資源開發具有重要價值。所以,四川彝族傳統節慶文化中德育資源的開發,既要堅持寓教于樂和與時俱進結合的原則,還要做好彝族原生態節慶文化的保護工作,同時,還要突出節慶文化底蘊,體現彝族民族特色,全面擴大開發主體,創新開發形式,提高彝族傳統節慶文化德育資源開發水平。
參考文獻
[1] 吳 桃,吉木哈學. 試談民俗節日文化與社會價值——以彝族年文化遺產為個案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2):34-37.
[2] 劉世生. 論彝族密枝節[J]. 云南社會科學,2002,(1):49-58.
[3] 尹正安. 火光里的教育——彝族火把節道德教育意義研究[D]. 西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4:34.
[4] 鄧思勝,王 菊. 深入挖掘文化內涵,發展火把節文化產業——涼山彝族火把節發展淺論[J]. 貴州民族研究,2014,(1):115-119.
[5] 甘代軍. 彝族火把節的“文本”重構與文化表征[J].云南社會科學,2009,(4):10-14.
[6] 李玉臻. 從邊緣到中心:旅游背景下民族傳統節日轉型研究——以四川涼山彝族火把節為例[J]. 學術論壇,2009,(2):90-93,135.
(作者系阜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文字來源:彝學公眾號,主編:巫達)
(本文從公開互聯網平臺轉載,并經彝族人網重新編排,旨在公益宣傳彝族文化。版權歸屬原作者和媒體所有,如涉及版權事宜請與我們聯系進行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