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白倮人的龍樹、龍衣、蕎菜節
白倮是彝族的一個支系,聚居在麻栗坡縣和富寧縣交界處的新寨和陳寨兩村中。白倮是他稱,自稱"木亞桑",共有140多戶人家,800余人。在彝族各支系中,白倮的人口是最少的。
白倮的源流,據史書及當地的口傳文化述,他們的祖先原是昆侖山下的游牧民族,后由于戰亂紛爭,不得不逐漸南移。其間在滇池附近作過短暫停留,約清初遷入富寧縣的木秧,清代中葉才遷入麻栗坡縣。
魂靈附依的大樹
通往倮寨的碎石便道正在修建,我們沿林中小道步行。天色尚早,團團濃濃霧還未散去。山林茂密,濃霧滾滾,有時真分不清是走在林中,還是行在霧里,約摸走了半個多小時,漸漸有光線射進林中,樹林變得斑駁一片,白倮寨在遠方顯現出模糊的輪廓時,我們驚奇地注意到,周圍的大樹攔腰拴著竹筒,有的在樹根處還插著石頭,村長說竹筒里裝的是小孩的胞衣。家長把胞衣拴在樹上,是希望小孩和樹木共同茁壯成長。每年農歷八月的吉日,村民們都要到各家的樹下殺雞、燒香、敬獻神出鬼沒靈,以求平安吉詳。直到他們死前,才把大樹伐下,做成棺材,用來裝殮埋葬,由于樹木都附著靈魂,任何人不得隨意砍伐。
白倮人在遷居之前,都要在選好的地方種下樹木,如果樹木能夠成活,并且長勢良好,才能視為吉詳之地而遷入。長此以往,"人活樹活"的觀念支配了人們的行為,伐樹如同傷害人的生命,人們愛護樹木,就像珍愛自己的生命一樣,難怪白倮寨周圍的樹木保護得郁郁蔥蔥。在文山州多山多石的地貌環境中,新寨和陳寨兩村的植被覆蓋率是比較高的。
魚鱗紋圖案的服飾
白倮寨在淡藍色的炊煙霧幔中寂靜而安詳,偶有"吱紐"聲和"嘭嘭"聲傳來,那是早起的農婦推磨和舂石碓的聲音,柱子很多,一樓一底的木頭房前,幾個老婦正在紡線。
白倮的服裝之所以受歡迎,完全得益于其工藝的復雜和圖案的精美,與其他 地方 地區的彝族擅長刺繡不同,白倮人的服裝是蠟染的。從種棉花到紡線、織布、蠟染、縫制、成衣、全都是手工操作、蠟染是其中較為復雜、也是較重要的一個環節。一套衣服的美觀與否,主要靠其決定。蠟染的第一道工程是在純白的土布上描上花型,然后再用針蘸著加熱的蠟汗和藍靛的混合物,將花定型。這是一道既繁鎖、又單一的工序,它往往需要花費一個婦女幾個月的時間。針扎以后,布料還要經過浸染、漂洗和晾曬。蠟染完成后的布料色彩素雅,圖案獨特。圖案分太陽形和魯鱗紋兩種。白倮人居住深山,一個山地民族的服飾上出現魚鱗紋圖案,是很少見的。問及緣由,一位正在點蠟的婦女給我們講起個故事。
相傳很多年前,木亞桑居住的地方遇到百年罕見的旱災,江河斷流,莊稼枯萎。寨子中一位最美麗的姑娘走到干裂的田邊求雨,她撕心裂肺的哭聲感動了龍公子。公子請來父王為木亞桑播雨。幾天透雨后,干涸的田地回復了生機,白倮人得救了。那位美麗的姑娘后來與龍公子相愛,化為龍身,離開倮寨。此后,人們的衣服上繡上魚鱗紋圖案以示對龍的祟敬。所有的衣裝。一但繡上了魚鱗紋和太陽紋,則被認為上身后即可得到龍神和太陽神的護佑,所以不能經常清洗,一般每年只洗一次,每次洗都要殺雞念經。呼喚被洗去的神靈快快回來。
白倮人從紡線到制成一套衣服,需要一年的時間。再配上裝飾用的銀質項鏈、項圈、手鐲、戒指、百家鎖等飾品,整套裝束看起來雍容華貴、典雅大方。這樣的服裝能賣1000-2000元左右。近幾年來,隨著購買的增加,寨子中已有人專門以此為副業,遠銷到北京、臺灣香港和美國,帶動了一方經濟。
蕎菜引出的節日
我們在寨子中轉悠了兩天之后,村長對我們說:"基本情況你們已經看了個大概,本來該讓你們看看過節的情形,只是不到時間,我們沒有能力組織。"我們看出了村長的為難,提出由我們解決費用。在談好細節之后,村長讓我們每人喝下一碗烈酒,然后果斷地吹響了哨子,召集村干部們為我們組織一次蕎菜節。
白倮人的蕎菜節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白倮寨子發生了一場極大的火災。大火吞沒了房屋子,糧食也被燒得顆粒不剩。民以食為天,失去了糧食的人們如同失去了主心骨,完全沉浸在悲痛之中。這個時候,一個村民在一只反扣的碗下,意外地發現了幾粒蕎種。地民們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他們振作精神,把蕎子種到地里。蕎子耐寒、耐瘠,適應性極強,沒多久就抽芽出穗,到了五六月份就成熟了。蕎幫助白倮人度過了災荒。于是,人們為了感激蕎的救命之恩,把每年農歷的第一個屬龍日定為蕎菜節并沿襲下來。
蕎菜節的節期為兩天,預備工作卻要提前進行,首先要為本年的蕎菜節選出主辦人。蕎種是圣物,主辦人的選定自然也不能馬虎,得由村中博學多才且德高望重的畢摩于正月間占雞卦選出。只有父母雙全、夫妻合睦、子女康健的中年男子才有被選中的機會,被選中的主辦人有生之年在白倮人中會極為風光,而死后亦會得到祖靈的庇佑,其次,每年蕎菜節中都有四至五個少女要裝扮成龍女的形象,她們穿的古式貫頭披衫要提前很長一段時間縫制。
到了蕎菜節那天,一大早,全村老幼便換上了漂亮的新衣,小孩子們更是銀 地方 項圈、長命鎖穿戴齊全。吃罷早飯,在主辦人的召集下,全村小孩齊聚寨中最大的院子里,敲鑼鳴,載歌載舞。
在白倮人的意識中,小孩子質純性善,能通祖靈,以他們的歌舞作為節日的開頭,既表達了對祖先的祟敬,又增添了節日的喜慶。
大約中午時分,一群年輕小伙在主辦人的帶領下聚于畢摩家。畢摩家念頌銅鼓經,之后,大家神情肅穆地將銅鼓請出。銅鼓在白倮人的意識中也是附有靈魂的神物,銅鼓神威猛無比。能幫助人們消災避難,保佑人們成就大事。
銅鼓敲響之后,孩子們跳得更歡了。一些大人們也情不自禁融入他們的行列,舞蹈持續至深夜,人們激動的情緒到午夜過后才漸漸平息下來。
第二天,跟隨手持法器的畢摩,村中的頭面人物及有威望的長輩來到村外的蕎地里,殺雞看卦、占卜來年吉兇。之后,畢摩念頌蕎魂經,眾人齊聲喊叫,呼喚蕎魂。被喚回的"蕎魂",隨眾人回到村中,以村中最隆重的禮儀,被各家各戶請到神位上。此時只聽寨中雞叫聲、豬哼聲響成一片,各家開始獻祖宗、敬蕎魂了。這天的菜肴為一年中最豐盛的,其中一定少不了蕎菜和鮮魚。
在各家準備好菜肴之后,要選派出一男子抬著祭祀的貢品到村頭的龍樹下祭龍樹。
蕎菜舞在傍晚時進入高潮。舞蹈隊伍改由主辦人帶領,向西、南、北三個方向舞出村外,伴隨著大幅度的舞蹈動作,口中發出"哩哩"的喊叫聲。舞到村邊時,每人折兩支樹枝返回,并從村頭開始,向每家糧倉里扔一支樹枝,意為祝其來年糧倉豐盈。昔日寂靜的山寨,徹夜地喧囂著,直到拂曉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