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年
彝族年,是由彝族太陽歷的第一個星回節轉化而來的一個重大的彝族節日。早在唐五代時,就有歌詠星回節的詩,如"不覺歲云暮,感激星回節、法駕避星回,波羅毗勇猜"等詩句,均載于《全唐詩》中。那時彝族先民過第一個星回節是在歲末最冷的時候,有"星回歲終"之意。勞累一年的彝家要"享臘以送舊迎新"。以后,由于第一個星回節依附于農歷,在保彝族太陽歷新年等特點的前提下,各地彝族民間大致在農歷十月至正月范圍內過彝歷新年 ,叫做"過節而不改歲"。每年農歷十月初一是貴州大方彝族同胞過彝族年送舊迎新的歡樂節日。
彝族年,是彝族人民的年節。根據彝族的歷法,一年十個月,每月三十六天。年節無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十月上旬擇一吉日舉行。若來年為豐收年,則這一天可繼續沿用,否則,另擇吉日舉行。
節日早晨,青年們鳴槍放炮賀新禧,祝吉樣慶豐收。人們殺豬祭祖,“迎接”祖先回家過年。中年男子三五成群串戶拜年,用不同程度的吃喝聲喚取主人不同檔次的酒喝,若喝到好酒,則狂呼,以示贊美主人的大方。婦女不出門,留守在家招待客人。
過年,是姑娘、小伙子社交的最好時機。小伙子身著鑲著花邊的黑色窄袖斜襟上衣、多褶寬褲腳長褲,頭包數丈長的青、藍布帕,左前方扎一“英雄結”,左耳戴綴紅絲線的紅、黃大耳珠,修面無須,威武英俊。姑娘們穿鑲邊繡花大襟上衣和鑲有多層色布的白褶長裙,端莊秀麗。大家相聚,隨樂起舞,盡情盡興。轉“磨秋”、“蹲斗”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磨秋”類似漢族的轉壓板。選用直徑50厘米、高1米、頂端稍小的木柱,取一條相同直徑的6米長的橫木,中間鑿一個圓洞,兩端各坐重量相當的一人或二人。落地一方用腳蹬地,使桿旋轉,隨即做卷身、翻滾、騎桿等動作,十分優美麗又驚險。“蹲斗”彝語叫“瓦布吉則”,雄雞斗架之意。比賽雙方兩手合攏于胸前,呈半蹲狀態,用肩相撞,手、臂先著地者為輸,賽馬、射箭、角力等活功為節日增添了更加活躍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