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威寧彝族變人戲面具(一)
變人戲是在陰歷正月初三至十五的彝族“掃火星”民俗活動中舉行。“掃火星”活動由四個環節組成,即開場祭祀、表演戲劇、舞獅喜慶、收場祭祀(掃火星)。祭祀開場,由山神老人(村中人扮演)惹戛阿布領著幾個臉罩面具的“撮泰”老人(即進化時朋的人類始祖,由村中人扮演),手拄棍棒,踉踉蹌蹌,發出猿猴般的怪叫聲,裝著從遙遠的原始森林走來。他們向天地、祖先、山神、谷神斟酒祭祀。祭祀完畢,跳起“鈴擋舞”(一種占老的祭祀舞蹈)。接著表演戲劇。這種戲的內容是反映先民創業、 繁衍和遷徒的歷史等。表演中,先民馴牛、犁地、撒種、 薅地、收割、脫粒、翻曬、貯藏等原始農業生產過程和民族遷徒的艱苦歷程,都以示意性的粗擴動作進行模擬。勞作休息時還有交婿媾、喂奶等人口繁衍方面的示意動作。戲劇表演結束后即進行舞獅喜慶活動。在鑼鼓聲中,兩人扮演的獅子登場起舞,幾個演員揮舞棍棒逗耍獅子,一派洋洋喜氣。舞獅結束后即進行收場祭祀活動。山神老人惹戛阿布領著“撮泰”老人們走家串戶,祝愿村民“一切天災人禍和邪惡隨老人去;一切吉利留下來,六畜興旺,四季發財,五谷豐登……”同時向各家各戶要幾枚雞蛋和一束麻,又從主人家提一些茅草,走到寨邊埋了部分雞蛋,用茅草作燃料把其們雞蛋燒食,并高呼 “火星走了,火星走了”。“掃火星”活動遂告結束。一系列祭祀活動和戲劇表演結束,即取下面具,把它們當作神靈看待,存放在寨邊人家。整個活動從頭到尾洋溢著濃厚的原始氣息,充滿著神秘感和神圣感。
變人戲中的人物雖然不多,但形象的塑造卻十分奇特怪異,其象征意義也很特別。裝扮“撮泰”老人的演員身著黑衣黑褲,衣袖和褲筒用白布條捆扎,身上也以白布條跨肩由左至右和由右到左交叉扎至腰間。民間認為這種著裝象征裸體,是原始初民的外在形象。他們都面罩面具,用布把頭包成圓錐形狀,而且年齡(象征性的)很高。阿布母是一位老爺爺,戴白胡須面具,傳說已有一千七百歲的高齡。阿達母是阿布母的妻子,戴面具,傳說她有一千五百歲。阿戛是個小孩,戴面具。馬洪母是位苗族老人,相傳有一千二百歲高齡,戴黑胡須面具。哼 布是位漢族老人,兔唇鐵嘴,戴無額兔嘴面具,相傳已有一千歲。獅子和耕牛另由兩人扮演。阿布母、阿達母、馬洪母、哼布四位"撮泰"老人年歲都在千歲以上。相傳是他們背著糧種,歷盡千辛方苦,最后來到裸戛村一帶落腳。他們開荒種地,掃除病魔邪惡,才使子孫平安度日、生息繁衍。戲中的重要人物惹戛阿布是位山神老人,不戴面具,身著長衫,一副巫師打扮。他是孫“掃火星” 儺祭中的主持人和組織者,又是智慧,力量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