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說彝族年
彝族年是彝族的一個重要節日。從古到今,彝族對過年十分重視,也很熱鬧。關于彝族年始于何時,現已無從查考,涼山彝族過年中的許多儀式均與祖先崇拜相關,整個節日中充滿濃厚的祖先至上色彩。在彝族地區一般在農歷十月左右過彝族年。根據有關專家學者的研究,它緣于彝族十月太陽歷(參見陳久經 盧央 劉堯漢 《彝族天文學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十月太陽歷是彝族先民創制的一種特殊的歷法。按照這種歷法,每年十個月,每月三十六天,共三百六天,另外有五至六天過年日。這種歷法無大小月之分,每月都為三十六天,便于人們記憶。十月太陽歷選擇冬季傍晚觀測北斗星(彝語稱“沙聶”)的尾巴(斗柄)指下為大寒為農歷臘月,夏季傍晚觀測北斗星(彝語稱“沙聶”)的尾巴(斗柄)指上為大暑農歷六月。以大寒和大暑為元日,準確地反映了季節變化的規律。這冬夏兩個節日即彝族年和彝族火把節分別訂于農歷十二月十六日和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根據計算其寒暑往返一次的時間為365、33日。結構整齊、科學簡明,使用方便是太陽歷的特點。一些專家學者的研究表明,現在彝族地區流行的火把節和彝族年兩個節日最初就是根據太陽歷制定的。當星回標志北斗星的斗柄指上為大暑時為火把節。而當星回標志北斗星的斗柄指下為大寒時為彝族年。
彝族年,涼山彝語叫“庫史”即“過年”。“年”彝語把它叫做“庫”,其義為:轉、回、回轉、回歸、循環。彝族時空觀念中一般把最北的端點為起始點,太陽冬天日落點南移到最南端后,不再南移,在此停留幾天后又往北移。此端點稱之為“布古”,意為“太陽轉回點”。然后到夏季時太陽落點又移到最北的端點,就不再北移而回歸南移,此端點稱之為“布久”,意為“太陽回歸點”。此后日漸南移,到最南的端點。從最北的端點到最南的端點一個往返周期就是一年。這一時間就在冬至--------夏至-------冬至的前后。彝族年就一般在冬至“布久”的這個時候過。
關于具體什么時間過彝族年的問題,涼山彝族地區一般在“布久”時過。根據有關學者(參見王昌富《涼山彝族禮俗》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羅自強《涼山風情》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調查了解,以往有些高寒地區例如:越西、昭覺、漢源等地在公歷十月份過。而有些地區例如:西昌、喜德、冕寧、會理、米易、鹽邊、鹽源、木里和云南寧蒗、永勝、華坪、永仁等縣以臘月十六日為過年的頭一天。
彝族年最早的漢文記載在南詔時叫“星回節”。 過去有人認為彝族火把節起源于彝族先民的“星回節”。其實這種看法可以說張冠李戴。唐宋時期漢文史志記載的彝族“星回節”時間是在臘月十六日前后。我在《彝族火把節》(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一書中明確闡述了唐宋時期“星回節”是“彝族年”而不是火把節的觀點。唐朝的南詔時期有一首著名的驃信的詩《星回節》:“避風善闡臺,極目見騰越。悲哉古與今,依然煙與月。自我居震旦,翊衛類夔契。伊昔經皇運,艱難仰忠烈。不覺歲月暮,感極星回節。元昶同一心,子孫堪貽厥。”作者驃信身居震旦(南詔王的自稱)之要職,登高遠眺,遙想邊陲,對錦繡河山無限感慨。值此隆重節日,他們仰慕歷代忠烈之臣,發出君臣一心,共建南詔的愿望。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星回節”是在年末過的。五代《玉溪編事》:“南詔以十二月十六日為之星回節。”《太平廣記》:“南詔以十二月十六謂之星回節。”《越西廳志》:彝族“以六月二十四日為過小年,十月朔日為過大年。”元代李京《云南志略》:彝族“各歲以臘月二十四日祀祖,如中州上冢之禮。”《云南通志》:彝族“十二月二十四日為年節。”《續云南通志》:彝族“以六月二十四日為節。十二月二十四日為年。”《易門縣志》:彝族“十二月二十三日為年節。”《臨安府志》:“十二月二十四日為年。”根據有關漢文史志記載的情況來看,元明時期以來的“星回節”則專指彝族火把節。也就是說唐宋時期“星回節”說的是彝族年,而元明時期以后“星回節”說的是彝族火把節。
由于歷史和其他種種原因,各地過彝族年的時間不一致,均在冬至前收糧入庫后的陽歷11月,各村寨擇日過年。另外,云南、貴州、廣西彝族地區有些地方過去都過彝族年,漢文方志都有記載,但是在清朝時期吳三桂和鄂爾泰統治的改土歸流的情況下改夷歸漢已經不過彝族年了。新中國成立后,根據涼山彝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經涼山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決定,每年陽歷11月20日為彝族年,法定放假3天,使全州各族人民共同歡度彝族年。涼山彝族年,整個過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即年前的準備階段、年節的活動階段和尾聲階段。
1、年前準備
擇定吉日、準備年貨、節日柴草準備和搞好房內外衛生,干干凈凈迎新年。
民主改革前,涼山彝族過年沒有固定日期,各地也不統一,一般是以自然村寨為單位,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或畢摩擇定。具體選定哪天,要根據彝歷計算,除屬豬、龍、牛、雞、蛇等的那些天不宜過年外,屬猴、虎的日子最佳,屬狗、鼠等日也是過年的“吉日”。
準備年貨。涼山彝族過年,對過年豬特別講究,過年豬的大小、肥瘦,被視為是否富有和勤勞的標志。過年豬不能選用種豬、老母豬、花毛豬和獨生豬,并且過完年就立即選定下一年的過年豬。涼山彝族年豬的喂養大多同牛羊一起趕上山去放,放養的時間也較長。若喂養的過年豬肥大,不僅得到眾人贊揚,而且可保祖先“過”個好年,祖先便保佑兒孫幸福。
相傳:有個孤兒很窮,幾年都沒有殺豬過年。過年前他做了一個夢,各家祖先回來過年,半路休息時,都興高采烈地講述著自家兒孫的年貨可能比去年好,而他的母親則愁眉苦臉。別人說完她才嘆息道:“我兒子窮,今年也會空去空回。”兒子夢到這里醒了,他越想越難受,等到天亮,他把家里僅有的一頭牛殺來過了年。據說,送年(祭送祖先)后,各家祖先們又在回去的路上休息互相等候,別人的祖先驚奇地看到他母親趕著一頭牛走來,都驚喜地問他母親賜兒子家什么,他母親說:“今年我太高興了,賜予兒子家人丁發展,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第二年,他家生了個兒子,蕎麥多得無處裝,牛羊一大群。因此,涼山彝族對過年豬及供品非常講究和重視。除肥大的年豬外,還要準備充足的大米、蕎面、燕麥面,以及磨好豆腐,釀好竿竿酒。
砍柴火、割蕨基草是家家戶戶都要準備的。過年前一兩個月,各家都上山砍柴火曬在山上,曬干后背回院內堆放好備用。而割蕨基草要在過年前頭幾天里選擇一個吉日上山割,放在院內,忌諱牲畜踩踏。
搞好過年的衛生。過年前一天,婦女和姑娘們就開始清洗衣服、炊具,打掃室內外的衛生。衣物和炊具一般要背到河邊去洗刷。這一天,到處可見到家庭主婦和姑娘們在河邊搓衣、洗碗,熱鬧非凡。
2、彝族年的三天
彝族年要過三天,彝語稱第一天為“庫施”、第二天為“多博”、第三天為“博基”。
第一天的主要活動是:殺過年豬、祭祀祖先和吃年飯。殺過年豬時有一套規矩,由村寨里的小伙子們從最年長或輩分最大的家里開始殺過年豬,依輩分排下來。若村寨里住有“畢摩”或“蘇尼”,要先殺他們家的過年豬,然后再按輩分排列殺豬次序。這是一種對權力、地位的尊重和尊老的傳統文化的表現。
每戶殺豬前,在院壩燒一堆火,并在火中放兩個干海椒,意在嚇跑妖魔鬼怪,熏攆兇禍。主人斟一杯酒放在祖先靈位前敬祭祖先。然后各斟一杯酒敬殺豬的小伙子們,以示尊重。然后,男主人說一聲:“伙子們,抓!”于是小伙子們蜂擁而上,將豬壓倒在地。殺豬時,調轉豬頭向東宰殺,隨后就去幫助殺另一家的過年豬。主人家留下燒豬打整干凈。
豬剖開肚后,取出膽、脾以卜吉兇。再取少許肝、脾、肉放在火塘中燒熟加上生豬的頭及整個前肢,由男主人置于祖先祖位前祭獻,同時口中念一些祝詞,彝語稱為“松母吉取”。
午飯主要有酒、坨坨肉、蕎粑和大米飯。肉和米飯煮好后,照例先祭獻祖先,然后全家圍坐在火塘旁,熱熱鬧鬧,歡歡喜喜地吃年飯。過年三天里,無論是主人家還是來客都可隨時食用,不拘禮儀,彝族諺語說:“過年三天沒有吃錯的,結婚三天沒有說錯的。”
如村寨里有沒殺年豬的困難人戶,其他人就會砍一塊生肉或煮熟的肉送去。人戶多的寨子,有時不殺年豬的人家里的豬肉往往會比殺了豬的還多,這體現了人們的互助和友好。但年年靠人幫助過年,臉面上是過意不去的,所以有的人家即使很窮也盡量想辦法自己喂肥豬過年。
過年期間,火塘里不能熄火,要用粗大的柴根燒著,全家人圍坐在火塘邊,有說有笑,有吃有喝,沉浸在歡樂、愉快的節日氣氛之中。
第二天主要是耍新年。其玩法別開生面,各有情趣。清早,姑娘和小伙子們就起來,各自不聲不響地背著水桶到河邊、泉旁去背水,或去別人地里“偷”些青菜、圓根回來,不能讓人察覺。因此,在途中如遇人碰見了或聽到了聲響也各自裝做不曾看見、聽見。涼山彝族年的這種“偷”水或“偷”菜的風俗,按民間說法:一是新年的第二天,有水、菜悄悄地被“偷”進屋,意味著今后財源不斷;二是長輩們對后生能力、膽量和智慧的探測,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玩法。
早飯后,各村寨的小伙子和姑娘們,穿上新裝匯集在山崗或壩子上開展活動。一般有賽馬、摔跤、斗牛、斗羊、斗雞。有的地方,小伙子與姑娘一起玩“磨兒秋”。一些地方,在開展這些活動前,還有一個簡單的儀式。斟上一杯酒,由一名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念些祝福的詞,其大意是祝愿歲歲平安,人丁興旺。
年節中,孩子們更是開心。他們各自帶上煮熟了的彎豬腳(前蹄)和其他一些食品,由一些老年人主持,用刀切成小塊,拾柴加熱,分給孩子們,把余下的骨頭還給原主帶回去。大家邊吃邊玩,這是年節中孩子們最有興趣的一項活動。
還有一個搜過年酒喝(彝語叫“支尼播”)的活動。村寨里的男人們成群結隊,挨家挨戶地搜酒喝,喝了一家又到另一家,直到喝醉不能隨隊,方送回家里休息。這支搜酒隊在村寨里的醉鬧、說唱,更增加了節日的熱烈氣氛。
第三天,彝語稱為“博基”,“博”義為“走、歸”;“基”義為“款待”。意思是祖宗們回來和兒孫后代過完了年,這一天該送祖宗回去了。因此,這一天天還沒亮,各家各戶都要舉行歡送儀式。雞鳴時分,把飯炒成油炒飯,煮過的肉再煮熱,燒過的再燒一次,和其他食品一起盛在餐具中,再分別放上刀和匙子,斟杯酒,由戶主一一拿在手里從火塘上面轉三周祭放在神臺上,象征著祖宗們離別前要食用;同時在門上掛一個裝有炒面的口袋,意為祖宗們準備路上食用的干糧;接著由戶主致送別詞,主要意思是望他們別帶兒孫和后代走,要讓后代平安成長,請求祖宗賜給他們幸福;然后取下飯、肉和其他食品,叫醒全家成員,坐在火塘邊,人人都要吃點送年飯。送走了祖先,人們帶著對未來年的美好憧憬和對祖先們的依戀惜別之情,送走了一個年節。
3、拜年
拜年彝語叫“糾姑”。這也是彝族年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不過涼山彝族拜年的時間,多在三天后進行。拜年是彝族年的最后項目,拜年送上一塊豬肉或半個豬頭、酒和其他一些食品,主要是互致問候。其中以媳婦回娘家給父母拜年最為講究。過完三天的年后,媳婦們便備好年貨帶上孩子紛紛回娘家看望父母,給父母拜年。這些拜年貨,彝語專稱為“克勒莫伙”,是出嫁女兒們對父母盡的一份孝心。拜年走在路上,碰到認識的人要打開酒讓其喝開口酒。喝后要給點賞錢(物),然后打開背篼里的年貨看后贊美一番才離去。到父母家拜年,父母要給女兒和外孫回贈禮品。給錢或物、豬、羊、雞都可以,也有送衣物的。特別是對于剛出生不久的嬰兒,第一次帶回外公外婆家拜年,人們就格外地重視。
彝族歷來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彝族諺語說:“為人心坦蕩,我友在四方”;“一斗不分十天吃,就不能過好日子;十斗不做一頓飯,就不能招待客人。”因此,彝民族不僅內部有著傳統的友愛互助的風尚,而且有和其他兄弟民族友好往來的傳統。年節時,他們習慣把附近兄弟民族的朋友請來,尊為上賓,熱情招待。主客席地而坐,邊飲酒邊吃肉,邊敘情,親同手足。彝族年雖然說是過三天,但實際上由于遠近親友絡繹不絕地拜年,有的人家直到一個月后,才慢慢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