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說彝年――訪中央民族大學陳國光教授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人口有7762272人(2000年)。彝族有每年過傳統的庫史(即彝歷年)的習俗。彝歷年,彝語稱為“庫史”,是大小涼山彝族較為隆重的以喜慶豐收、祝賀人畜兩旺、平安幸福為內容的傳統的慶賀性節日,每年農歷十月至十一月內擇日舉行。在2004年的彝歷年到來之際,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在京彝族是怎樣歡慶自己的傳統節日的,我以彝族人網主編的身份,特地來到中央民族大學采訪了彝族教師陳國光教授。
普馳達嶺(下簡稱普):陳教授,在北京的彝族到每年的這個時候,都要歡聚到你們學校,歡慶自己的傳統佳節彝歷年。你作為每年在京彝族過彝歷年的組織者和親臨者之一,能否談談關于彝歷年的一些情況?
陳國光(下簡稱為陳):彝歷年是彝族較為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新歷11月23―26日)。四川涼山州各縣,云南省昭通地區和小涼山等地以及貴州赫章的彝族有過彝族新年的習慣。云南其他地區和貴州畢節等彝族地區將農歷十月新年改在農歷臘月過年。彝語稱過年為“庫史”。彝族過年始于何時,現已無從考察。彝族同胞對過年都十分重視,過年期間非常熱鬧,彝族“庫史”除了有辭舊迎新、慶賀豐年等意義外,節慶期間的許多儀式都與近祖崇拜有關。人們認為過年這幾天祖宗都要回來與子孫一起過年,享受子孫的獻祭。所以我們可以說彝族年也是一個祭祖的節日。彝族年一般是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彝歷兔月)過,至于日期則各地自行選定,沒有統一規定。一般認為在十二生肖紀日中以屬猴、狗、鼠、虎的日子為吉利之日,都可選作過年的日期,其中如果遇著“塔波”那天,則會更加圓滿。“塔波”是指昂宿(六姊妹星)與月亮相會的那一天,他們每28天會合一次。選擇這么一天迎接祖宗回家過年,更顯吉祥。彝族有每年過彝歷新年的習俗,彝歷年彝語稱為“庫史”,就是“過彝歷新年”的意思。
普:我知道陳老師的家鄉是在美麗富饒的四川大涼山,而彝歷新年是大小涼山彝族最為隆重的佳節,在你們家鄉的彝族父老是怎樣歡慶這一傳統佳節的?
陳:每家每戶都會精心飼養自己家的過年豬,年前就得準備各種年貨,其中特別要把各種酒類備足。年前要搞一次大掃除,房屋內外都要清掃干凈,所有的炊具和餐具都要徹底清洗消毒干凈,把各種舊衣服洗滌歸類,給孩子們準備一身新衣服。還要察看靈牌是否正常,如有問題就得請畢摩做儀式補救。每家都要在院子里堆一堆過年的柴火。彝族年就過三天,這三天各有名稱,各有特定的活動。第一天叫“庫史”,這一天的活動主要有殺過年豬、祭祀祖先和吃年飯。“庫史”這天大清早每家都要在家門口燒起火堆,以向祖宗通報過年的信息。女人們忙著烙蕎餅,燒燙豬毛的水,男人們忙著磨刀,孩子們按奈不住心中的喜悅,蹦蹦跳跳,真是喜慶。一個村子要依尊卑長幼的順序依次殺過年豬,殺過年豬的人必須由純潔無邪者擔剛,凡是殺過人,打死過烏鴉、猴子、貓、狗的人都被視為不潔之人。殺完過年豬,立即取出豬肝和一些肉燒熟后,放到神龕上祭獻,同時也把豬膽、脾、豬頭等一同放上獻祭。彝語稱“搜木經起”,一邊獻祭,一邊念念有詞:“今天是好日子,請你們繼續賜福給我們,保佑我們來年身體健康、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到下午時分,人們就開始盡情地享用美味佳肴,過年期間講究盡情吃喝,有“過年三天是嘴巴的節日”的諺語。第二天叫“多博”,這一天的活動,大人們挨家挨戶相互道賀,男人們成群結隊地到每家每戶道賀喝酒娛樂,婦女留在家里接待客人,小孩都帶上自己家的豬蹄,到野外去聚餐,彝語叫“窩西那古個”,這是彝族年期間孩子們最高興的一項娛樂活動。第三天叫“庫史波祭”,意思是歡送祖宗離開。雞鳴時分,家家戶戶都做好各種獻祭的食品,讓祖宗享用后盡快上路。這三天過后,就要紛紛去外地給長輩拜年。
普:過彝歷新年期間,陳老師你的家鄉是否還組織一些民間傳統活動或其他什么比賽項目嗎?
陳:是的。賽馬是彝族年期間的一項重要的活動。英俊的騎手們,穿著節日的盛裝,輕揚僵繩,任馬奔馳,個個爭先恐后,你追我趕,非常熱鬧刺激。另外蕩秋千也是一項重要的競技活動。當然,現在人們都會組織一些現代體育項目來助興。
普:我知道陳老師已在北京工作20多年了,在京的彝族每年都過這一傳統節日嗎?能否給我們介紹在京彝族同胞過彝歷新年的一些情況呢?
陳:就我所知,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京彝族同胞每年都要過自己的傳統佳節?彝族年。在京工作和學習的彝族同胞每年一到十一月份,我們就會選定一個星期六或星期天的時間在我們中央民族大學過彝族年。以前也曾在民族文化宮和中華民族園舉行過。一般都由本民族自己的演員和明星為主組織一臺晚會,比如“山鷹組合”、“彝人制造”、倮倮等彝族知名藝術者,他們只要在北京,都會很認真地對待這個盛會,都把自己當成節日的主人來參加。
普:在北京的彝族同胞的彝歷新年是一年比一年過的熱鬧,那么多人歡聚在你們學校共度佳節, 支出一定不少。那么過彝歷年的經費是如何籌集的?
陳:每年的過節經費是開支不少,所需費用大都由四川、云南和貴州等地方政府資助。
普:陳老師,彝族除了過彝歷年以外,還有一些比較隆重的節日吧,能否介紹一下?
陳:最有名的就數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過的火把節。祭神祭田、祈年豐收、送祟除邪是火把節的重要民俗內容。在我的家鄉,所有在外的人都要趕回家吃團圓飯,飯前殺牲祭祖,晚上舉行點火把儀式。由家長點燃用苦蒿桿扎成的火把,并念:燒掉一切不潔之源,全家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等詞。然后走出家門,到村頭寨邊、田野山坡與大家一起玩火把,說火把能滅蟲災,玩剩的火把全插在田間地頭。如今火把節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有斗牛、摔跤、賽馬、選美、對歌、踏歌等各種娛樂性活動,現在還發展成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主要載體。當然還有諸如服裝節、插花節、密枝節等彝族的傳統節日。
普:在農村、城市里的彝歷年你都經歷過,農村和城里的彝歷年對你來說感受一定不一樣?
陳:肯定不一樣,我已經二十多年沒在農村過過年了。從內容到形式都不一樣,我們也只能與時?進,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哪里我們都要自造氣氛、自娛自樂,讓自己的生活每天都充滿陽光。
普:在農村,彝族過彝歷年期間在飲食上有什么特色和習慣嗎?
陳:彝族的飲食習慣各地有各地的食俗。彝家人用餐時講究男女有別,長幼有序,長輩坐上席,客人坐上席或上方,晚輩只能坐下方的座位;招待客人時,好酒好菜都先敬客人或長輩。有的地方有婦女不能同客人一桌進餐的飲食習俗。大小涼山的彝族,他們在社交活動中很注重酒,如客人來到你家,應先斟上一杯酒給他喝,事后就算是來不及煮飯給他吃,客人也不會見怪。在涼山彝族地區,待客的禮儀由其經濟狀況而定,同時要看接待的是什么樣的客人。招待一船客人是殺雞,將雞頭敬給客人,客人要看雞舌根骨卜,懂得涼山彝族食俗的人都知道,雞雖是殺給你吃的,但不能吃得太多,應剩一些,不然會鬧笑話。招待貴客一般殺豬或羊,豬或間凡待客的都烹制成坨坨肉。非常尊敬的客人來了就要打牛來招待,但殺牛招待客人的家庭不多,過去這項禮節大多在土司家中用。招待客人時,若殺的是小豬,飯后要將半邊小豬頭連同一些坨坨肉、蕎餅一齊贈送給客人帶走;若殺羊,飯后則要將羊扇骨肉贈送客人;若殺牛則要在飯后將牛后腿上的大坨重約5斤的肉送給客人帶走。在彝族節慶中和日常生活中,酒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走訪親友要帶酒,參加婚禮要送酒和牲畜,參加喪葬活動也要送酒送羊,參加宗教活動更離不開酒和牲畜。
彝族喜歡飲酒,“有酒便是宴”已成習慣。彝家酒諺云:“所木拉以以,諾木支幾以”(漢區茶為敬,彝區酒為尊)。在彝家,每當客人來到,無沏茶敬客之禮,卻有倒酒敬客之俗。每逢婚嫁,以視“酒足”為敬,“飯飽”則在其次,或幾乎沒有請客吃飯之說;每當喪葬時,講究送酒多者為最敬最孝;家支間、個人間發生打架斗毆糾紛時,理虧方往往打(買)酒賠禮道歉,即可消除民事糾紛或雙方怨恨。從而酒在彝族山寨是最為重要的特色飲品。飲酒時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圍成一個圓圈,遞傳酒杯,依次飲用,所以稱作“轉轉酒”。彝家歷來好客,勸酒一片真誠,他們說:“地上沒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沒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沒有錯喝了的酒!”逢年過節,各家各戶的阿妹子會捧出一壇自家釀的美酒放在門前,插上幾枝錦竹或麥桿,凡從門口路過的人都會被熱情相邀,用竹桿咂吸幾口。因此,轉轉酒、稈稈酒、壇壇酒已成為了彝族酒文化的象征符號。
普:今年在北京的彝族同胞的彝歷新年準備什么時候過?都是彝族參加嗎?安排了一些什么活動?
陳:今年的彝族年定于十一月二十七日(星期六)下午三時在中央民族大學大禮堂舉行。彝族和彝族的朋友都要參加。屆時將會有很多領導和嘉賓出席,新聞界的朋友也要蒞臨采訪。會后有一場精彩的演出,“山鷹組合”、倮倮、“阿格樂團”等都要來參加。演出完后到中協賓館就餐,到時我們得喝一杯吧。具體安排是:一年一度的彝族年即將于本月11月27日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行!具體活動時間安排如下:
1. 11月27日上午9時,彝族juono足球隊與寧蒗學子隊對抗賽,地點:民大足球場;
2. 11月27日中午14時,彝族年大型文藝表演(山鷹,沙瑪阿果,曲比阿烏,吉木喜兒,奧杰阿格樂團,倮倮等彝族音樂人參加演出);
3. 11月27日下午17時,在民大周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賓館和東風餐廳等餐廳舉行盛大的晚宴;
4. 11月27日晚19時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活動廳舉行彝族舞會。
普:在你看來,在京彝族同胞過彝歷年的活動是不是比較單一,你認為以后過彝歷年還應該增加一些什么樣的活動形式或活動內容?
陳:這個是我們大家的事情,以后大家都應該來關心。在北京怎樣過好彝族年,每一個彝族人都是主人,都應該獻計獻策,眾人。
普:謝謝陳老師接受采訪,我代表彝族人網的全體人員感謝。祝你身體健康,節日快樂!
陳:最后,我也借此機會,祝彝族同胞彝歷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