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的石屏彝族三道紅鄉村婚禮
居住在石屏北部山區的彝族分為兩個支系,尼蘇和三道紅。哨沖和龍武鎮的稱為尼蘇人,就是因電影《花腰新娘》被更多人知道的花腰彝,其音樂特征就是阿哩——尼蘇調的總稱,跳躍性和舞蹈性極強,大多由五言詩的長詩篇構成。
圖片而龍朋鎮的三道紅才是產生電影里真正海菜腔部分的那個族群,李懷秀、李懷福姐弟也就來自龍朋,其唱腔起伏很大,音高,洪亮,可聽性極強。
出了石屏縣城往北,公路就像一條小河,蜿蜒在崇山峻嶺之間。車窗外,天高峰秀,桃紅柳綠,心情也跟著雀躍起來。不知不覺公路順山勢爬升,到了山脊,眼前豁然開朗,千峰萬壑沐浴在晨光中,渾厚的大山一重接著一重,一直鋪到云霞深處,讓人豪氣頓生。
彝家人的村寨,零零散散依山而建在這云山霧海中。車行數十公里之后,就到了風景秀美的龍朋鎮。這次去是為了到桃源村參加一好友婚禮,同時采訪非物質文化遺產煙盒舞傳承人施萬橫老師。
三道紅和尼蘇人的服飾差別很大但婚俗很相似,“戀愛自由,婚姻包辦”,婚后“三年不歸家”是這里彝族婚俗最顯著的特點。
他們的婚俗總體來講共分十道程序:1、喝訂婚酒。2、敬請親朋。3、大鬧陪郎。4、教嫁。5、窩作左。6、撐傘護身。7、討糍粑。8、吃半雞。9、瞇呢。10、認親。具體內容我就不多敘了。
在遠離都市的山寨火塘前,烤洋芋的香味,包谷粥的甘甜,還有那香臘肉,彝家的好客常使外來的游客留連忘返。
更讓人難忘的是那布滿星辰的夜空,寂靜曠野里燃燒著的通紅篝火。此時,月琴、二胡、三弦合奏的弦樂聲響了起來,從“喲瑟!喲瑟!……”呼聲里,彝族和諧快樂的煙盒舞又在“趕螞蚱調”中拉開維幕。
姑娘、小伙們的歌聲也在空中彼此起伏:男:妹喲!開天辟地分陰陽,一個葫蘆分兩瓣,你我今生難分開。女:哥??!世間有天必有地,世間男女不能少,沒你小妹就無法過。甜美的歌聲,讓人們沉靜在煙盒舞之鄉的濃濃情調里。
原載:紅河文旅
文圖:肖育文;原媒體責編:段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