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畢摩”陳潤德:騎行3萬里,成為摩托車上的“扶貧人”
陳潤德,是石林彝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民族研究所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也是一名彝族文化傳承人——畢摩,同時,陳潤德還是石林街道小密枝村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他身上既肩負著傳承、保護、發展彝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還擔負著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使命。
自2017年選派到小密枝駐村以來,陳潤德騎著摩托車,走過了小密枝村的山林泥濘小道,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走進了貧困戶的田宅菜園,走入了貧困戶的柴米油鹽。一千多個日夜,輾轉三萬多公里,陳潤德摩托車上的每一刻路碼表,都是他在扶貧路上的一個又一個小故事。
2017年10月,陳潤德剛到小密枝,放下行李還顧不上休息,就第一時間組織村組干部入戶走訪開展精準識別工作,對村“兩委”的名單進行復查,對有意見的貧困戶進行逐一核實。農忙時節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實屬不易,但村民們對貧困戶的名單都有話語權,希望駐村工作隊長嚴格把關,符合條件的不落下一人,不符合條件的嚴格不予納入。根據村民代表的提議,有3戶需要再次核查后確定是否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陳潤德帶領村干部再次入戶核查,將核查結果提交村民代表大會決議,經過激烈討論,最終初步確定3戶貧困戶,報街道和縣級相關部門審批。三年來,從最初的精準識別,到后續的動態管理,陳潤德帶著村組干部,結合“四級書記遍訪貧困戶”、“冬季攻勢大排查”、“返貧預警”等工作,以低保戶、殘疾戶、特困供養戶、無力建房戶為重點,緊扣“兩不愁三保障”,前后共走訪了200多戶農戶,全面摸清返貧風險,發現一起化解一起,做到真脫貧、不返貧。
小密枝村委會位于石林縣西北方,九石阿旅游專線穿境而過。下轄三個村民小組,有農戶648戶2349人,耕地總面積6393畝,人均耕地面積2.72畝,農業人口2318人,勞動力1584人。2017年4月,小密枝以“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成立了“山頭上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組建了黨支部,采用“黨組織+合作社+經紀人+農戶”的模式,一舉突破了十年來小密枝辣椒發展瓶頸,走出了一條集體增收致富之路。為了讓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助脫貧,陳潤德向村黨總支書記張樹華提議,充分利用辣椒市場資源,在帶動貧困戶發展辣椒產業的同時,發動合作社吸納周邊貧困勞動力,促進就業扶貧保增收。張樹華立即組織召開村“兩委”會議,與合作社商定了相關事宜。2017年-2019年,每年從8月至11月是辣椒豐產期,合作社當日可吸納工人500多人,工錢當日結算,平均工資在 135元/人/日,每年可實現村民就近務工收入600多萬元,其中,吸納小密枝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3戶3人,每年戶均增收8000元。
三年來,陳潤德在石林縣民宗局領導的支持關心下,定期組織單位同事到小密枝積極開展“四個一”活動,幫助貧困戶澆灌烤煙、辣椒等農作物,與貧困戶一起做飯圍火塘拉家常,通過與貧困戶同吃同勞動、共同謀發展,進一步拉近了黨群干群關系,堅定了脫貧戶脫貧致富的決心和信心。
駐村以來,陳潤德一邊觀動態,一邊謀發展。在了解到小密枝龍塘水源點淤泥堵塞嚴重,已經嚴重影響到村民飲水安全后,陳潤德立即向單位領導報告,在單位領導的協調下,共籌集資金24萬元對水源點進行了綜合整治,及時從源頭上保障了村民的飲水安全。另外,縣民宗局協調資金22萬元,對村內基礎設施進行了完善,幫助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解決農危改及戶廁改造資金缺口,并購置了基本生活用品。
張文生是小密枝村委會愛買龍村的村民,家里有5口人,2017年,張文生戶因學、因缺技術致貧納入建檔立卡戶,目前,張文生長子在湖北打工,每年務工收入近5萬元,次子在紅河學院讀本科。在相關部門和幫扶責任人的幫助下,張文生戶生產水平不斷提高,2020年僅生產經營性收入就達39961元,人均純收入達14160元。不管是陳潤德,還是鄉鎮扶貧干部,每次到張文生家走訪,夫婦倆都會盛情邀請留下來吃飯,他們的每句言語,都是對黨和政府的感謝?!吧畈荒艿葎e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和奮斗?!睆埼纳钪@一點。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和幫助下,他們正一步一個腳印,向著美好生活前進。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黨員和群眾本是天上的云,后來變成了雪,落在地上化成了冰,最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此永不分離”。俗話說:“畢摩知識無數記”,畢摩,歷來是彝族人中的“智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陳。潤德用彝族畢摩的仁與智,與小密枝的人民群眾融為一體,在小密枝脫貧攻堅戰場上英勇奮戰,踐行著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履行著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莊嚴承諾。陳潤德說:“只要黨組織需要,只要人民需要,我愿意再騎行三個三萬公里,與人民群眾同戰同進奔小康”。
作者:記者 樂強;通訊員 畢艷蘭。
原載:石林融媒。
原媒體:編輯:龍圓,責編:朱宇,審核:徐敬堯,監制:張勇。
原標題:這位“畢摩”騎行3萬里,成為摩托車上的“扶貧人”。